中国自古以来很相信死者,很在意泥土,但近年来多次专家抵制土葬要求火葬,在全国各地建了殡仪馆,以后不允许土葬吗?化妆真的那么好吗?
从小角度来看,瞬间get最全面的科技新知识。
实行土葬,是从原始社会到现在,人死以后举行的最终仪式。人都说生前何必长睡,死后必定长眠,躺着不动才是人生最大的追求。所以不管是以前的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平躺着入土为安,差别不过是只是王侯将相的睡房规模要大一些,场地更为华丽,但是大家都是两眼一闭不睁,也没啥区别。具体的埋葬方式就是购买一个棺木,然后把去世的人放入棺木里,再挖一个2米深的深坑。深坑的周围要平整,把棺木放入深坑里,填上很深的土,直到把棺木盖住,还要一直往上垒,堆起一个很高的坟包,然后周围用石头垒起来,插上墓碑,还要在墓碑周围理出水山沟,防止山水冲入坟墓,做完这些工作以后,土葬才算基本完成。
对于死去的人而言,在两米多的深坑里,是一个慢慢消解的过程,用一句美好的诗句形容那就是“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春”慢慢的尸体腐烂,然后化解,留下骨头,过了几十年以后,连骨头都不见了,已经全部用融入泥土,滋养一方环境,是生命对自然最好的眷恋。这个风俗持续了千年,那为什么现在才说土葬污染环境呢?
其实现在不是说土葬本身污染环境,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土葬的模式产生了变化,进而引发了环境问题。传统的棺材的材料多为木棺和石棺,这两种材料,石头并不会污染环境,而木头会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分解。
但是现在人们为了有更久的存在和纪念意义,给棺材涂抹防腐材料,这些材料中的汞、砷和甲醛都材料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塑料制品的广泛运用,墓葬行业也出现它们的身影,有一些人会给棺材弄上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的装饰,这种东西被埋进地里,长达千年都不会降解。
所以说土葬本身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真正的污染来源于人们自己对棺材的改造。同时还有一点,调查研究发现土葬地点的选择几乎都在有林木地区,为了修建墓地,人们破坏了原有的草木,导致部分区域土地裸露,造成水土流失。
同时我们国人对于风水十分讲究,不少人认为墓地的选择会对后代产生影响,甚至会有人将时运不佳归咎于墓地的风水,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将先人的棺材进行迁移。因此也就很容易出现许多人争抢一块地的情景,相关的纠纷也是层出不穷。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人口达到了顶峰,居住环境密集,去世之事常有发生,这就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但在我国有着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不能触碰的,而随着城市越来越扩张可用于墓葬的区域越来越少,现在的人不仅活着累,还死的贵。
种种不利的事件出现后,就有人提出了火葬,我国在1997年开始推行火葬,这种方式是将尸体放入八九百度的火化炉中,将人体烧成灰烬,然后放置在骨灰盒里,这种方式无疑会大大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所以受到专家的认同推广。在城市里也大多是用这种方式告别死去的亡魂。但是即使有再大的宣传力度,在偏远的农村,农民们却不买账,在他们看来火烧尸体就是一种不尊重亡灵的行为。毕竟在在古代被火烧还是一种刑罚,即使是现在电视也经常传递出只有人犯了错,才会被绑起来进行火烧,我想你现在脑子里已经浮现出一个漂亮女子被绑在柱子上,周围围着一圈人在不停地喊妖女的情景吧。
所以火葬在农村最不好推行。而且火化其实也有自己的弊端,首先在进行火化的时候,尸体需要燃烧1~2个小时,才能火化完毕,这期间燃烧的燃料,排除的废气,以及尸体自身产生的硫化物等都会污染环境。所以现在的人又重新找了另一种埋葬方式,既没有污染,也人性化的留存了人类存在的痕迹。那就是冰葬。
冰葬就是利用液氮这种物质将遗体放置在零下196摄氏度的低温下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会使得遗体的有机组织脱水变得干脆,随后将遗体被放入震动仪器内,震动使其粉末化,再在真空环境中完全剥离水分,最后除去杂质就可以得到纯净的骨灰,把骨灰放进特殊制作的可降解棺材里埋入地下,6~12个月就会化作春泥更护花了。相对火葬的污染,也更为环保。同时还能兼顾土葬的仪式感,还能减少土地资源浪费,研究表明,一个150斤的成年人经过冰葬后产生的骨灰只有20克,而这是人身体最纯净的20克,所以人对此的排斥会比火葬小一点。
这种技术最早由瑞典科学家发明,由韩国引入亚洲,在我国与韩国相关人员交流学习后,决定引入冰葬,现在冰葬在武汉已经有试行点了。不过冰葬的成本较为昂贵,一套生产液氮的设备就要投入100万人民币。目前我国冰葬技术还未成熟,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就在不久的将来,冰葬将会取代火葬成为主流的墓葬方式。
那么问题来了,你能不能接受这种方式呢?把你的看法打在评论区,好了本期科普就到这里,如果喜欢本期视频的话可以点赞、转发、收藏,关注知微科普,知微见著,以小见大,瞬间get最全面的科技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