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浦口九口山,临山纪念馆
文道/尼熊
[本文准许作者发表]
江南六大古镇浙江有乌镇、私塾、南丹、江苏3:东丽、周庄、翁直3。
这六大古镇都有一条河,一条古街,几处豪宅,水网密布,桥多,还有历史文化名人。西塘是六镇中唯一在名人一块有缺失的,或者说名头不够响亮,不足以家喻户晓。
但是其它就毫不逊色了。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叫胥塘,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因西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又别称平川,斜塘。西塘镇域东北有一个3400亩面积的湖荡,那是嘉善县境内最大的湖泊之一。传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有一户姓唐的大户人家迁到荡边居住,他们看到这个湖荡风景秀丽,盛产翠鸟和红菱,这两物为吉祥之物,又恰在祥符年间,就以“祥符”两字称呼这个湖荡。
两个似是而非的传说含糊其词的解释了西塘的由来,也一笔带过了它漫长却并不在意的历史。
它在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所以,一般用“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来描绘西塘,是最恰当不过的形容。
“现代的人”既容易理解也可以饶舌几句。西塘最早脱离了六镇招揽全国游客来逛两三小时的鸿鹄之志和狭隘目光,搞差异性竞争,两件事比较领先:一是几乎家家户户搞民宿,二是酒吧一条街的热闹。让人留下来,几乎已经是现代旅游的基本理念。
因此,它这两项不仅吉足先登还是一个有的放矢,西塘最美丽的时候就在于一早一晚,唯有住在西塘景区内才能欣赏到这美丽的景色。这让它的夜晚似乎比白天更繁荣,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也让它在传统的古镇旅游根深蒂固习以为常的几个选择中有了与众不同的优势。
厌倦了都市的喧嚣,倘若还能在如诗如画的水墨意境里听到丝竹细细,流水依依,还能在斑驳与繁华里轻歌曼舞流年岁月,那么,这个地方,便是西塘了。
西塘的老镇区内至今保存完好的25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群,规模较大,保存也很完好,与江南水乡风貌相匹配,形成了西塘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街衢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枕河。几乎如出一辙,相对完好的江南古镇几乎都是1平方公里左右的老镇区,西塘一样有27座石桥、122条古弄和千余米长的廊棚,还有西园、种福堂、石皮弄、根雕馆、纽扣博物馆、圣堂、七老爷庙、倪天增祖居等五迷三道的景点近20处。
之所以说它人文方面的缺失,是倪天增祖居和西园明显有点勉为其难拿不出手,倪天增虽然是我500年前的本家但是只是80年代上海的一个有良心的副市长,西园更是因为过去南社的柳亚子曾经来过而已,何况还是新建的,近年影视剧在这比较频繁,《碟中谍3》《我的青春谁做主》《别爱我》《像雾像雨又像风》等在此取景,可以说道说道。柳亚子的事还是留给另一个离这不远,才不过10公里的黎里去说比较合适。
临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是一种连接河道与店铺又可遮阳避雨的水乡特有建筑,在江南水乡,分散的、几户合一的廊街随处可见,然而,廊街长达1300多米的,大概惟有西塘。一边是商店或民居,另一边是小河紧贴着,弯弯曲曲,情调非常,也是西塘最著名的风景线。关于廊街的由来,没有官方的记载,但是民间传说永不缺失,两个版本:一个说的是情,一个说的是义。中国古代,尤为看重这俩字。
版本之一“为郎而盖”:年轻的寡妇胡氏,在西塘独自支撑着一家老小和一个铺子。胡家铺前的河滩边,有一个摆豆腐摊的王二。王二同情胡氏,常帮着做一些体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觉得离不开王二,但又难以启齿表达这份感情,便煞费苦心地借修缮店铺之机,请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将店铺前的街路遮盖了起来。这么一来,王二既可免受风吹雨淋,两人也可同在一个屋檐下。不想胡家铺子因了这棚屋而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镇上商家纷纷效仿,几年来,棚屋连成了一线。后人就取“为郎而盖”之意,将棚屋叫做廊街了。
版本之二和“行善而搭”:西塘有个开烟纸店的老板,一天小店打烊时,见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让他进屋来。叫花子执意不肯,老板就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上,临时搭了个小棚让叫花子躲雨。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门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此后烟纸店果然生意兴隆。店主为感谢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个有砖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过小街直至河埠。西塘另外两个有意思的传说也是事关建筑,一座桥,一座庙,也是中国古代积善行德的两个标志。
一座是送子来凤桥,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两度重修。相传当初造桥时,适有一鸟飞来,市人以为祥瑞,遂取名“送子来凤桥”。现在的来凤桥于1997年重建,采用古典园林中“复廊”的形式,中有隔墙花窗,两边通道。最通体现西塘人细致周到的本性之处,在于桥体上的石阶被一分为二,左侧的石阶是供男人使用的,寓意男子当然走台阶步步高升;而右侧被设计成小小的斜坡,因是,古人考虑到当时女子有缠小脚的陋习,迈步子小,台阶不方便行走,于是做成小斜坡供女子专用。据称凡新婚情侣过此桥,男左女右,可卜贵子。又此桥赤名“滴水晴雨桥”谐名“情侣桥”。老人们说:“新婚夫妇走一走,南则送子,北则来凤”。
塔湾街上的护国随粮王庙即是七老爷庙,传说明代崇祯年间嘉善一带闹饥荒,饥民累累,当时七老爷督运皇粮经过,看到饿殍遍地而不忍,竟将皇粮尽施于民,他自己知道私自将皇粮散发给民众是死罪,于是就在雁塔湾河里投水自尽,附近一带的老百姓得救了,他们为感念这个清官,而集资为他盖了一座庙——七老爷庙,至今香火依然很旺。
西塘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就是西街,有上西街和下西街之分。西街有着水乡极为典型的街道格局,它的最小宽度仅供农民挑担换肩,即一根扁担的宽度。由于临街房屋二楼以上常常还有屋檐延伸,两两相对的楼屋近在咫尺,搁起竹竿就可以晾衣晒被,打开窗户就可以倚窗谈心,构成一道别致的小镇风景。西街上现在有石皮弄、种福堂(王宅)、西园、中国钮扣博物馆、江南瓦当陈列馆等的可以转悠。
塘东街过去最为繁华的街道,现在街上还有好多酒楼,以前有“借问酒家何处有,胥塘河边处处楼”的说法。这条商业街和以前西塘的商人有相当的关系,说起来西塘是儒商文化与平民文化的交会点,有一定根据。这里的读书人很多,但做官的道路毕竟太窄,多数读书人做不了官,只好回来经商。这些人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其经商的思想也与一般的商人不同。塘东街上有一家百年老字号的药铺钟介福药店,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宁药架满尘,愿天下无病。就是说店家情愿药卖不出去,也不希望百姓受病痛之苦,很厚道的做法,也是儒家的“仁”“和”思想指导。塘东街上还有源源绸布庄的旧址,据说1927年秋陈云在“枫泾暴动”时期被国民党追捕,转移到西塘,在布庄伙计高廷梁处住了几日,后由高廷梁安排小船由水路去往安全的地方。
塔湾街因西面原有一寺庙名雁塔禅院,又地处市河转弯处而得名。这一带在明时酒楼云集,明代有一诗人周鼎写了一首《西塘晓市》来描写这里的繁华:“旭日满晴川,翩翩贾客船。千金呈百货,跬步塞齐肩。布褐解市语,童乌识伪钱。参差鱼网集,华屋竟烹鲜。”
就在西塘旁边不远处的周庄、同里、南浔等处皆有豪宅名园,而这里却没有,或许是是因为这里以前并不富庶,因而造就了一方淳朴、厚道的民风。西塘的建筑,古朴而不张扬,站在任何一座宅院门口,都看不出丝毫的辉宏之气,这大概与西塘人平静谦和的心境与性情有关。高低错落有致的建筑据说还是清代中期,徽商东进,把建筑文化也带到太湖流域,带有封火墙的建筑很快在民间流行。不同的是,当地西塘镇老百姓将原来徽派建筑中平直的墙体改造成马头型,人称马头墙。古时候民间防火意识相当强,尤其是寒冬腊月,空气干燥,容易失火。安了马头墙可以削减风力,就算邻家失火,也可以避免殃及自家的房屋和财产,至少也可少损失点吧。西塘的马头墙,有一层两层三层,甚至更多,这完全随房屋开间深浅的需要而增减马头墙层数,与主人的地位,财富并无关系。
生活在西塘的猫咪,也如同这座千年古镇,是如此的无所不在而又慵懒悠闲。应该是因为这里实在是太舒服,城市里猫咪那种紧张兮兮的气质在这里完全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琢磨在哪里伸懒腰最惬意。
水乡总是是自有一种清灵脱俗的逸致和风韵。
而西塘其实最大的诱惑是它与众不同的夜晚。夜的西塘,到处举起着红灯笼的媚眼,暧昧地晃动着迷离的神情。两岸河道红灯笼排排高挂,人声喧闹,很有时尚和古典结合的情怀。街上更是堪称人流如潮,把那恋意诗心清风明月抛开之九霄云外,灯红酒绿的酒吧更是人声鼎沸帅哥靓女劲歌狂舞。
突然记起上一次我们扬凡校尉一行去西塘,酒嗨至夜半三更迷迷糊糊地回驻地——一个带院子有6、7间房的民宿——睡觉,把院门关得严严实实;二亮中途自娱自乐自说自话脱离大部队单独活动,后来发现手机没电,钱包没带,临近院门的那一间房恰恰还是他的住房,叫破喉咙喊半天没人搭理都酣睡睡沉沉的,只得秋风秋雨门口露宿半晚,待到天明才摸索摸索翻墙入院。我和扬凡校尉们早上起来蹊跷半天:院门怎么没关上?围墙上有人入院痕迹?
顾问:朱鹰、邹开歧
主编:姚小红
编辑:洪与、邹舟、杨玲、大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