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创作体裁有不同的创作手法,小说类似纪录片,散文类似休闲,诗类似出世,古诗类似天马行空。
只有融入诗歌那样的创作境界,找到那种感觉,才有可能创作出出类拔萃的作品。出类拔萃,也意味着曲高和寡,能创作出的人不多,能够理解的人也不多。这是境界的差距,所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高人属于凤毛麟角,属于自然规律。多数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不被理解也正常。从另一个角度,用以前的流行语说:还没生人谈什么人生。要做教练先做优秀的运动员。如果没有一点诗感,连诗的意境都找不到,妄自菲薄前人厚作,只会贻笑大方,自己出丑。
品诗的人最好要有一点作古诗的功底,所谓内行看门道,不要跟着看热闹。李白的诗豪情万丈,杜甫的诗石重千斤。杜牧的大气洒脱,李商隐的华丽绵隽。共同的特点是除了有诗情,更多的是才情!才气逼人。所谓英雄惜英雄。子期亡而伯牙焚琴,知音没了,演给谁听?谁懂?学富五车曰才,妙笔生花为气。古往今来,有才者不尽其数,有气者寥若星辰。好为人师者更是比比皆是。所起的作用除了误导就是蒙蔽无辜人的纯洁,以为李白就是这么想的,这么低俗。好的诗人都是出色的服装设计师,简简单单的素材通过剪辑,产生不一样的艺术魅力。用八个字描述就是“简单明了,寓意深沉”。如: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情景交融,让人回味无穷,绝不会有人认为钓雪错误,而应该改为钓鱼才对。这是古诗创作的艺术手法。就像“飞流直下三千尺”,遇到较真的人非要去量一下,所谓较真,更多的是不入行。艺术手法是夸张的,艺术思维是发散的,离开了这些既写不了,也不能公证的评判古诗结构和情感抒发。
就(静夜思)而言。从诗人角度,只不过一时感慨一时兴起,口占之作而已,并不是嚼文嚼字的推敲之作。否则就不叫诗仙了,诗感早已了然于胸,高明的创作技巧源于天赋,岂是茶饭不思就能得来的。
月光透窗而入,
洒在地上,就像秋冬时节的大地上的薄薄霜华,
天上月明待月圆,
而我孤身在外,多不顺利,更是想家啊!
诗是含蓄的,意境并不含蓄,但要铺陈开了,才好理解。难道李白是傻子,想到的霜是卧室里有霜?或是宿营在外,没个住处?身在内而想到外,身在外而想到家,身在地而想到天,花间一壶酒,才是李白的风格哈!
聪明人多了李白就傻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