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谁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韩国学者:中国北宋科学家沈括已经提出大陆沉没和漂移学说!

唐宋时期,不仅发现了沧海桑田现象,还可以阐明其变迁的原因。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他所写的《麻姑山仙坛记》中说:“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生物化石是保存在岩石层中的生物遗体,是反映地球沧桑变化的重要痕迹。唐代诗人韦应物,认识到琥珀形成与地质变迁关系,他在咏琥珀诗中写道:“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蛟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dí)。”

北宋科学家沈括,于公元1074年在察访河北时,沿太行山看到山崖之间的螺蚌化石和砾石的沉积带,推断这里过去是海滨:“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这里大陆,指华北平原。这句话意思说,这里过去是海滨,现在东面离海已经近千里了所谓大陆,,不过是水中混浊的泥沙沉积形成的。沈括不但发现了海陆变迁的根据,而且第一次正确地解释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

南宋朱熹也认识到,生物化石和海陆变迁的关系。他写道:“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夾在)石中,此物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本来低的地方现在却变成高山),柔者变为刚(原来松软泥土后来却变成坚硬的岩石)”。

韦应物、沈括、朱熹这些观察分析,都是我国古代地学、古生物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国外直到十七世纪才知道化石的来源,也比意大利达.芳奇最早理解,螺蚌化石为海中古生物遗迹,还要早四百多年。如果我们攀崖踏沙,漫步海滨,就可以发现海岸上升的痕迹。福建沿海村落,多以屿、洲、浦、埕、浔、渚、埠头命名,说明在过去这些地方,还沉没在海中或濒临海洋。在福建的闽南闽东沿海一带,曾广泛流传“浮福建,沉东京”的说法。这里的“东京”指过去东南海中一块陆地。福建莆田临海,有很多地方的海陆变迁的痕迹,南宋诗人柯应柬题莆田县《壶山》诗,从海中古生物遗迹,说明沧海桑田变化:“方壶久伏海中洲,涌出高山不计秋。峰上今犹蚝带石,六边时有蟹寻湫。”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