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海地是哪个国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海地为什么如此贫穷?

王光之/带口音的人文解读标题

(1)海地,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

由于极度贫困,海地人甚至以“土面包”为主食

在中国历史上饥荒的时代,难民们用观音土这种黏土充饥,但使胃膨胀,减轻饥饿,吃得多,甚至有生命危险。

但在现在的中国,“观音土”已经相当陌生,“穷到吃土”也不过是人们的自嘲。

1942年河南旱灾过后,粮食颗粒无收,超过1千多万人沦为难民

然而您可能想不到,直到今天,这样的戏言在地球的另一端却依旧是现实。见过“穷到吃土”的国家吗?在一个叫作“海地”(Haiti)的加勒比岛国,这还真不是笑话,而是生活的常态。

2006年2月,第一批中国维和警察部队奔赴海地太子港执行维和任务,这些警察来自福建公安边防部队

海地,这个大多数国人闻所未闻的小国,是联合国认证的“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被极度的贫穷和混乱裹挟,经济崩溃、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基建落后。失业率高达80%,文盲率高达75%,80%以上的国民为贫困人口,50%甚至赤贫。

海地岛沿海地区有不少海鲜,但这些奢侈的海鲜却只能供应游客,海地人可能一辈子都吃不上

这不奇怪,因为就海地的经济水平,扔非洲也得是个倒数。

海地首都太子港的贫民窟

难以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海地连日常的通水通电都无法保障,整个国家也没有任何一座像样的医院或学校,贫民窟的面积甚至比市区还大,极端的贫穷滋生了极端的暴力和犯罪。

如同美国媒体所言:“能拯救海地的,只能是上帝”。

海地人正在吃土饼

那么海地到底穷到了什么地步?这个国家90%以上的国民,甚至以“土饼”作为主食。注意,不是像中国历史上难民逃难时用以维生的“观音土”,在海地,土饼就是他们的主食,这玩意甚至都要用钱买,明码标价,1美分(人民币0.6毛)能买10个。

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穷到吃土”的国家。

海地大地震后,太子港的一面墙壁上写着“我们需要帮助”

最绝望的是,海地在2010年还经历了震级高达7级的大地震。

首都太子港超过70%的建筑毁于一旦,全国22万人死亡,20万人受伤,370万人沦为难民,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美元,对于这样贫穷的小国,这场地震足以摧毁整个国家。

海地大地震后,满目疮痍的太子港

正是因为海地大地震,海地成了中国维和部队“损失最惨重”的地区之一。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在执行救灾任务时牺牲8人,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韩国籍)称之为“亚洲的骄傲”。时光荏苒,如今的中国早已是世界级的大国,而海地却依旧是那副凄凄惨惨戚戚的模样。

一名驻扎在太子港的中国维和警察

事实上,海地还有个响当当的名号,那就是“世界第一个黑人共和国”。没错,位于美洲的海地是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早在1804年便宣告独立,约95%的国民为黑人。

海地是美洲黑人比例最高的国家,约95%的人口为黑人,5%为混血人种,还有少量华人

更为魔幻的是,小小的海地岛上还有一个多米尼加,同处一岛,两国经济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多米尼加是中等收入国家,而海地却是“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海地和多米尼加位于海地岛,海地人均GDP仅830多美元,而多米尼加人均GDP达7800美元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个黑人共和国,海地为什么直到今天还如此贫穷?

海地人正在制作土饼,这些土饼是由黄土混合食盐制成的,口感极差,也没有任何营养价值

(2)海地的悲剧,从何而来?

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海地,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约等于北京+天津),约占海地岛总面积35%左右;人口约1124万(约等于武汉),约占海地岛总人口55%左右;经济以农业为支柱,惨不忍睹,堪称世界倒数,GDP仅100亿美元(约等于福建龙海市),人均GDP更是可怜巴巴的889美元(约中国7.7%)。

海地岛,位于加勒比海中部,面积约7.6万平方公里,西部为海地共和国,东部为多米尼加共和国

可以说,海地(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这样的国家,真的是一点希望都看不到。

海地首都太子港街景

讲历史前,先讲海地岛(国际称“伊斯帕尼奥拉岛”)的地缘位置。海地岛位于加勒比海中部,北挨古巴岛,东据美属波多黎各,是大西洋进入加勒比海的咽喉要冲之地。不用多说,这样的地方要么大富大贵,要么唏嘘坎坷。

海地岛的地缘位置

了解了基本情况,下面我们从历史中寻找海地悲剧的由来。

海地人

事实上,从岛屿的名称就能看出,海地的悲剧与殖民者息息相关。海地岛是原住民加勒比印第安人的称呼,意为“群山之岛”,而另外一个拗口的名字“伊斯帕尼奥拉岛”翻译过就是“西班牙岛”。啥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岛属于西班牙王室。

海地岛

如果没有殖民者,或许海地只会是一个渔猎为的生大型“原始部落”,然而历史注定了它命运多舛的“一生”。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发现了美洲,同年登陆海地岛,插了支旗帜,宣布“海地岛属于西班牙”。隔年,西班牙正式殖民海地。

哥伦布,生于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冒险家,美洲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

当时的欧洲殖民者拥有先进的火器,并凭借着军事化的组织力,打土著跟玩似得。西班牙殖民军登陆海地之后,开启了对原住民的血腥奴役。由于高强度的劳动和大规模的瘟疫,到1545年,100多万海地岛原住民几乎死绝,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种族灭绝”。

加勒比海地区的印第安人

事实上,在15-17世纪的美洲,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16世纪为了补充劳动力,欧洲殖民者开启了长达300多年的“三角贸易”,罪恶的黑奴贸易让非洲损失了近一亿的精壮劳动力。大量的黑人由此输入了美洲殖民地。

三角贸易,从16世纪持续到19世纪,大量黑人人口被贩卖前往美洲

当时的海地岛被西班牙打造成了加勒比海上的商贸中心,17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太子港。这座城市,一度成为加勒比海上最繁华的港口之一,商旅不绝,贸易不断。

朗姆酒,一种以甘蔗糖蜜为原料的酒精饮料,原产于古巴,后来风行加勒比海地区

但繁荣不意味强大,发达的商贸催生了更“发达”的海盗活动。当时的加勒比海地区活跃了数十万猖獗的海盗,以劫掠为生,还时不时袭击港口城市。数次打击无果,西班牙殖民者心力交瘁,加上其美洲殖民地的中心在墨西哥和南美,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放弃。

美国系列电影《加勒比海盗》,以17世纪的加勒比海作为故事背景

17世纪末,西班牙渐渐放弃了海地,海地沦为混乱不堪的无主之地,被欧洲人称之为“海盗王国”。西班牙人走了,海盗高兴,但更高兴的是法国殖民者。17世纪末,法国殖民军登陆海地,开始了殖民统治。海盗打打西班牙人还行,但法国人不好惹,岛上的海盗很快歇菜。

1697年,海地易名“圣多明各(Santo Domingo)”,正式成为法国殖民地。和西班牙人的“放养式”管理不同,法国人比较上心,大量移民圣多明各,发展种植园经济。18世纪,法国仅仅凭着一个海地便足以和所有英属加勒比殖民地抗衡,生产了欧洲市场上40%的糖和60%的咖啡。

欧洲画家笔下的“太子港”

很快,圣多明各就成为了加勒比海上最富庶的地区,富得流油。但法国人也遇到了劳动力困境,1685年法国殖民者发布《黑色法典》,奴隶贸易合法化,一个小小的海地却占了大西洋奴隶贸易的1/3,达79万余。要知道,当时圣多明各的白人不过3.2万。

可想而知,这背后有多少血泪。法国奴隶主对黑奴的压榨罄竹难书,美国南方的奴隶主也只能自叹弗如,当时圣多明各的黑奴死亡率高达90%,逼得不少黑人自杀。

一名海地混血模特

但同时,有些白人殖民者也开始和面容姣好的黑人女性通婚,产生了一个特殊的黑白混血阶层,被称为“穆勒托人”。这些人虽然也不算白人,仰仗殖民者的恩荫,也有了自己的土地。

海地

但殖民者没想到的是,穆勒托人发展得太快,1790年人口达2.5万,控制1/3的种植园,25%的奴隶。这些混血儿只有本地意识,没有对宗主国的认同,但又可以受教育,这些人日后就成了推翻殖民统治的中坚力量。法国人万万没想到,这波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法国画家笔下的法国大革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人头落地,《人权宣言》发表。这股自由的风气也吹到了海地,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人权”的探讨,一发不可收拾。黑奴开始要求废除奴隶制,而穆勒托和白人都是奴隶主,但不同的是,穆勒托没有法国公民权。得,谈不拢,打呗。

杜桑,自由黑人,海地民族独立战争的领导人

1791年,一个名为杜桑的自由黑人率领奴隶们打响起反法斗争的第一枪,但杜桑认为黑人们不太会治国,于是他的目标不过是成为“法属自治领土”,因此打来打去都打不赢。

但历史有时候就是很奇妙,杜桑不想独立,但历史却送来了机会。

拿破仑,伟大的法国军事家、政治家,生平打赢了50余场大型战役

1802年,拿破仑派遣军队登陆海地镇压暴动,但1804年-1805年迫于和英国交战,拿破仑撤出了大量法军,渐渐放松了对海地的控制。1804年,德萨林接过杜桑的旗帜,成功击退剩下的法军,海地正式独立,这可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殖民地”。

因为多年的殖民统治,海地以天主教作为国教

但独立后的海地,问题才刚刚开始。由于大量社会财富被白人殖民者掠夺,13年的独立战争打得本来就不富裕的海地雪上加霜,经济接近崩溃,同时底层黑人的命运依旧是服兵役或服劳役,不过是有了一个名义上的“自由人”身份。

一名多米尼加的混血女性

仇视白人,使得大量白人种植园主和混血奴隶主外逃,海地的种植园经济很快萧条。兜兜转转,海地底层黑人们发现,自己不过是换了个主子,从白人到黑人罢了。

久而久之,海底形成了三个阶层——上层黑人军事贵族,中层穆勒托官僚,底层农村黑人。

波旁王朝,是一个欧洲老牌的封建王朝,历史上长期统治法国和西班牙

很快,因为“共和制”还是“君主制”的问题,海地陷入了内战,可以说从独立以来就没安生过,新生的国家风雨飘摇,摇摇欲坠。最好玩的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后,先是大方承认了海地独立,然后转头就要求海地(没收法国种植园)赔偿1.5亿法郎。

海地人在争夺联合国物资

内忧外患的海地,当然不答应,法国人直接派舰队封锁,最后没办法,讨价还价后定在9000万法郎,本息分30年还清。是不是似曾相识?

清政府直呼内行。

要知道,当年法国将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纳卖给美国也不过1500万美元而已。

美国西进运动地图

但交钱认怂还不算完,海地是第一个独立的殖民地,枪打出头鸟。法国拉来英国、美国和西班牙一起针对它,经济封锁、战争赔款,让海地在1850年就欠下了要还到1950年的债。由此,为海地的极度贫穷埋下了伏笔。

一个多世纪的债务,让海地陷入了无尽的贫穷之中,贫穷引发社会动乱。从1908-1915年,短短7年间,海地爆发了6次政变,换了8个总统,政局乱得不行。这个时候,美国盯上了海地,为了控制加勒比海和将拉美变成“后花园”,美国认为必须得将海地拿下。

加勒比海和中美洲

19世纪末,美国完成转型,走上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之路。1901年老罗斯福上台后,美国奉行“门罗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简单说就是所谓的“大棒政策”,谁不听话,我就打谁。

时人讥讽罗斯福“大棒政策”的漫画

1902年搞定古巴之后,美国开始对海地下手。1915年,海地再次内乱,随后陷入“无政府状态”,美国银行宣布海地破产,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立马决定“咱美国是美洲大哥,小弟有事不能不帮”。同年,什么招呼都没打,美军登陆接管海地,并扶持傀儡政府。

1915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并占领海地

在美国的扶持下,海地的政府、国家银行、海关、税收部门、警察部门等等的公共机构全部由美国人控制。在这样的态势下,海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部依附于美国。1917年,小罗斯福为海地起草了宪法,就此奠定了“海地附属于美国”的地位。

1917年,时任美国海军副部长的小罗斯福亲自起草了海地共和国宪法

挺讽刺的,海地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宪法是由美国人写的。

在此之后,美资长驱直入,海地90%的蔗糖产业、60%的土地和85%的咖啡产业全部被美企把持,前文说过,这些就是海地的经济支柱。在这样的控制下,大量海地人还是接着被“奴役”,得,兜兜转转又回去了。

驻海地美军部队

但美国确实在客观上建设了海地,援助海地10亿美元,建设了1600多公里的铁路,此外,基本的医疗、教育、公共服务和政府也都是美资建设的,但这一切的背后是为了更好地掠夺。因为海地彻底沦为了美国的蔗糖和咖啡工厂,出口额从1916年的890万美元暴涨至1920年的2200万美元。

海地的狂欢节

但底层海地人依旧没得选,每年甚至有3-4万人要被卖去古巴。

20世纪50年代的古巴哈瓦那酒吧

美国人扶持的海地政府,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买办政府。压榨底层人民,贩卖国家资源,钱却都进了利益集团和美国人的腰包。1929年美国经济大危机席卷世界,美国这才撤出海地,但却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海地一夜回到“解放”前。

杜瓦利埃,海地前总统、独裁者

美国人走了,穆勒托政府接着倒行逆施,民怨滔天。这个时候,杜瓦利埃登上了历史舞台。1957年,由于出色的知识分子形象,杜瓦利埃在军方支持下上台。当时正值冷战,在美国的支持下,他大肆排除异己,对内高压统治,对外阿谀奉承。

卡斯特罗和赫鲁晓夫

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1961年美国封锁古巴,1962年古巴倒向苏联,举世震惊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在这过程中,杜瓦利埃敏锐地抓住机会,提出“让美国在海地设立导弹基地”,主动充当美国的反苏马前卒,挺可悲的。

古巴女兵

这波操作让美国彻底信任了海地,更加不遗余力地扶持杜瓦利埃的军政府,给钱给人,啥都给。杜瓦利埃开始了他长达14年的独裁统治,从1957-1971年,杜瓦利埃建立了极其恐怖的秘密警察机构,6万人因为反对杜瓦利埃而死。

小杜瓦利埃1951年出生,1986年,19岁的小杜瓦利埃就任海地总统

此外,他甚至还将海地国家烟草、国家制糖等国企变成自己的小金库,将美国每年援助的1500亿美金直接贪污了,任内贪污了5亿美元。最多的时候,整个国家90%的财富进了他一个人的腰包,想想都可怕。连美国人都看不下去,将其称为“海地的悲剧”。

海地

然而美国人忘了,这哥们就是他们自己扶上去的。

1971年,杜瓦利埃去世,他的儿子小杜瓦利埃接着压榨海地。这哥们牛,当总统时才19岁。你没看错,真的才19岁,可以看出海地的政治有多腐败。1986年忍无可忍的海地人大游行,迫于压力,小杜瓦利埃出逃美国。其账户被冻结,海地人一看,好家伙,比国库还富。

海地人民反对杜瓦利埃的大游行

杜瓦利埃倒台后,海地接着乱,选举、政变、外国干涉,无休无止。1994年,克林顿授权,美军再次登陆海地维持秩序。2004年,海地内乱,政府倒台,这个时候的美国正忙着打伊拉克,没空搭理,索性让联合国管,中国成了第一个派兵维和海地的国家。

1994年,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停靠在太子港维持秩序

(3)海地的未来,正在“死去”

直到今天,海地依旧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中国驻海地维和女兵和菲律宾维和部队拍照

长期以来,海地的社会政府腐败、政局动荡。政治依靠维和部队,经济依靠外国援助。

中国维和部队士兵在海地巡逻

现如今的海地,60%以上的人口没有正式工作,70%左右的人口从事低附加值的农业生产,近80%的人口一天花销不超过2美元(约13人民币),50%的人口没有纯净的自来水,全国的公厕不超过1千座。

在发达国家肥胖人口成灾的今天,海地人却还得“挖土吃”,加点牛奶或糖,就算是“奢侈品”了。可口可乐这样稀疏平常的饮料,在海地是过生日喝的东西,心酸之余,皆是无奈。

中国纪录片《侣行》中对海地人吃黄土的记录

正是因为长期的粮食匮乏、糟糕的卫生状况和十几年如一日的饥荒,海地平均寿命甚至只有50岁(中国平均寿命77岁)。联合国卫计委曾多次发出警告,然而海地政府充耳不闻,也难怪,饭都吃不饱,谁还理会这个?2010年又爆发了大地震,天灾人祸没停过。

海地大地震

联合国粮农署常年往那运粮食也无济于事,直到今天,海地人的主食依旧是“黄土”。而它的邻居多米尼加,却依靠着稳定的社会,大力发展旅游经济,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不过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一个多米尼加的模特

最后,真是又应了那句墨西哥人的“传世名言”——

天堂太远,而美国太近。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