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一辈子致力于临床实践,祖国的医学理论必须与临床相结合,大胆突破才能推出新的。
对古人的学术论述,必须付诸实践之后,方可取信。内经、伤寒、金匮本草、温病以及历代名家著述,堪称圭臬。然亦须从临床实践中深入体会,中医之发展,若修谈理论,不立足于临床实效,当属空话。故施师博采各家之长,经方、时方及民间单方草药,悉予采用。凡遇疑难大症,必参合中西医理,而创新法、立新方,每奏奇效。尝谓:“绝不能拼凑症状以命证,亦不可拘执成方以治病。”学术无中西门户之见,大力提倡中西医学互相取长补短,熔于炉。
1932年施师创办华北国医学院之教学方针,即以中医为主,兼学西医。施师数十年来为探索中西医结合之新途径始终不遗余力,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采用现代医学之精确诊断,结合证飇治,以有实效为依归,取得实效之后,再寻研其理。施师认为:“中国医学,古奥玄深,寿世保民,已具有数千年悠久之历史。而诊断治疗之法则,善用之,知者,往往得心应手,获效如神,绳之以今日之实验医学,则知其意义亦复近似……宜亟以科学方法阐明之讲通之整理而辑述之。若者可用,用之;若者宜弃,弃之。是非得失,详慎审定,庶几医学日进。”
施师生前曾有诗一首以明其改革中医之志:“光电声波同位素,也应采取入医经,纵然知新由温故,奈何恋故忽新萌。”祖国医学之“辨证论治”,经过两千年之临床实践,善用之,自能详察病情,随证施治。八纲辨证尚不足以概括临床之应用。施师于临证之时,认为气血辨证也十分重要。盖脏腑功能均赖气血为之通达,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无不涉及气血。
故中医治病要从整体出发,首先从改善整体病变着手,从而改善局部病变。其治疗方法,多在于疏通其气血,使之协调畅达,从而恢复整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在临证之时以气血辨证补充八纲之不足,并列为十纲,即:阴阳为总纲,表里、寒热、虚实、气血为八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