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天下的《赛龙夺锦》,出现在多部影视作品中,在广东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很少人知道这部经典诞生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村。
沙湾,一直以来都以“广东音乐之乡”而著称。
走进沙湾错落纵横的街巷,随处可见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街头巷尾,时不时传来几声委婉柔和的乐曲声,邻里街坊互组私伙局开唱,沙湾人的骨子里似乎天生流淌着音乐的血液。
“何氏三杰” 佳作迭出
广东音乐乐种最早就是从沙湾这片土地上萌芽成长起来的,这离不开三个姓何的人: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
被尊称为广东音乐祖师的何柳堂,生于1874年,是广东音乐典雅派的开创者,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乐曲:《七星伴月》《鸟惊喧》等,曲调优美,意境幽深。
自幼习武的何柳堂,从小生长在沙湾著名的音乐世家,祖父是清末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何博众。当时,何柳堂从祖父的口授中接过《龙舟竞渡》,加以整理修改,却怎么都不满意。于是他找来了自己的堂弟何与年、表侄何少霞一起讨论。当时三何就经常聚在三稔厅演奏、研讨、创作音乐。
经过三人反复雕琢,四易其稿,更名为《赛龙夺锦》,最终成就经典之作。
辉煌难续 传承迫在眉睫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何氏三杰最为辉煌的时候,新月唱片公司更邀请三人到上海灌录唱片,何氏三杰成为广东乐坛闪烁夺目的人物。
1942年,不足五十岁的何少霞便英年早逝。何柳堂和何与年也分别于1933年、1962年去世。何氏三杰相继离世,社会的大环境也改变了,音乐发展重心转移到上海和香港,沙湾逐渐衰落。后经历文革时期的冲击,沙湾音乐文化出现严重的断层。
沙湾音乐难续昨日辉煌。
何滋浦是地道的沙湾人,他酷爱广东音乐,从小便与沙湾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在文化馆任职也是从事戏曲文化工作。沙湾音乐如何传承,始终是他心里放不下的牵挂。
于是,在育才小学教授民乐多年的他成立了广东音乐研习社,将以前来自育才小学民乐队的学生组织起来,从事音乐的传承活动。
他们当中有的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已经成家生子,但每周五,他们都会聚集在三稔厅,组音乐私伙局。
三稔厅因何博众在里面种植了三稔树而得名。晚清至民国时,三稔厅成为广东音乐界、曲艺界精英荟萃之地,大量广东音乐名曲《雨打芭蕉》《饿马摇铃》就是在这段时间面世的。
年轻的沙湾音乐人说,三稔厅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每一次进去练习都是带着敬畏的心。当乐曲声再次响起,时光仿佛回到了一百年前,当年何氏三杰就在这里创作出一首又一首传世之作。
育人如栽树 任重而道远
何滋浦说,沙湾音乐就像一株榕树。
榕树很多柔弱的气筋,飘忽在空中,但当气筋落到地面上的时候,就会迅速长高、长大,能够将这棵榕树撑起来。
沙湾音乐也是柔弱的,因此要用心培养下一代。当他们长大之后,年轻人也可以撑得起沙湾的音乐。
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优美的广东音乐走进了沙湾多所学校,民间涌现了如青萝乐坊等许多优秀的乐团,他们将引领沙湾广东音乐走出沙湾走出番禺。
沙湾人崇德广业,奖教兴学,使广东音乐在这方沃土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何氏三杰开创了沙湾音乐的新局面,新一辈的“沙湾何”将继续坚守沙湾音乐的灵魂,赋予沙湾音乐新的生命力,使沙湾音乐之树枝繁叶茂。
播放预告
每周二的13:00、18:00 、23:33这三个时段,《记忆番禺》将在番禺综合频道准时播出。
如果您想在手机上收看《记忆番禺》,可以关注番禺台微信公众号,找到下方子栏目【微视频】,点击【直播】就能找到已经播出的《记忆番禺》节目。
更多相关内容和片花,还会在广州番禺发布和番禺台微信公众号以及各大视频网络平台进行播放,欢迎收看关注!
整理丨红鲤鱼
▼
往期精彩回顾
▼
小禺儿微信号
pyxye2017
长按关注
每点一个赞 小编加工资 每留一个言 走路都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