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市场与政府】更好地认识政府与市场关系

现代西方财政学的主流学派是盎格鲁-撒克逊学派,以市长/市场失败理论为基础,从逻辑上推导出政府及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形成了解释财政现象的分析范式。

目前,这种范式的缺陷日益暴露。中国学者以对该学派市场失灵理论的反思为起点,考察各家经济学理论,结合世界经济大势与中国现实国情,尝试建立新市场财政学,以纠正西方主流财政学理论的认知偏差。

开辟新的研究视角

新市场财政学对西方主流财政学市场失灵的假设进行了深入反思。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俊生表示,市场失灵并非政府干预的充分必要条件,将财政学构建在市场失灵理论的基础上,在逻辑上既不充分也无必要。特别是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进而把非公共部门与市场等同起来,把政府与市场对立起来。这种理论与实践背离、逻辑与历史错位的分析前提,损害了财政学对现实财政现象的解释力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力。

新市场财政学之所以“新”,在于它在认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有独到之处,树立了市场“平台观”和“参与型”政府观。李俊生说,新市场财政学将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都视为市场平台的参与者,并归纳了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和私人个别需要的多重市场交互关系。在放弃了市场失灵理论之后,新市场财政学为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张晋武表示,较之英美式财政学,新市场财政学在政府、私人与市场的关系上,采取了更具融合性的认知模式和更具包容性的研究范式。它不仅便于容纳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思想与方法,而且也为解释现代市场经济下的许多新问题,提供了更具现实契合性的理论分析工具。

厘清政府与市场职能

美国学者布坎南曾提出公共选择理论,把政府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看待,被认为打破了“政府—市场”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否定政府与市场的二元对立这一点上,新市场财政学与公共选择理论是有共识的,但二者也存在若干明显的差异。张晋武认为,首先,理论基础不同。公共选择理论消除政府与市场的二元对立关系是以“经济人”假设和个人的身份假定为基础的;新市场财政学则是以市场平台观和政府与私人的分工假定为基础的。其次,对公共选择和集体决策动机、依据的判断不同。公共选择理论的答案隐藏在集体决策中的个人私利最大化;新市场财政学强调的是社会共同需要。最后,对政府失灵的原因看法不同。公共选择理论偏重于与利益关系分析和政府自身机制相关的机理性分析;新市场财政学则是从否定市场失灵理论入手,对政府干预是否必要、科学及其行为局限进行具体论证。

广东财经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严维石说,新市场财政学的理论架构,旨在划清政府与市场各自职能。新市场财政学从社会共同需要出发,认为政府与企业等社会组织都是满足公共需求、实现公共价值的重要主体,以防止政府财政行为越位和财政超负荷运行,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汲取营养

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财政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中国财政科学理论建设与发展的一个前提性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世界金融危机的延续与各国政府债务的攀升,这一问题实际上也成为财政和经济科学发展的一个全球性前沿课题。

新市场财政学力图正面回应这一问题,并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念与分析方法,搭建一座连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财政理论的桥梁。李俊生表示,新市场财政学的理论本源是“社会共同需要论”,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民性是一致的。依托“社会共同需要”,新市场财政学能够充分吸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前沿研究方法,讨论各利益主体如何与政府实现互动,研究财税体系、政策过程与经济社会治理这些重大现实问题,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与科学性。

严维石说,新市场财政学在理解与接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强调公众通过公共选择机制直接或间接参与到财政决策过程当中,使得财政决策具有更广泛的共识基础,社会公共利益得到最大程度保障。

记者 肖昊宸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