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道单间
1996年大陆上映了当时非常受欢迎的电视剧《孟姜女》,电影中担任主角的都是受欢迎的偶像名人。
剧中,孟姜女的老爹出场频率很高,被称作“孟老汉”,很显然,大家都认定孟姜女的爹姓孟,孟姜女自然也姓孟。但是,孟姜女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孟姜女姓孟”这个人们心目中的“标准答案”似乎依旧根深蒂固。2016年杀青的电视连续剧《孟姜女传奇》,说孟姜女是“退休干部”孟章和姜中在路上捡到的弃婴,她原本姓什么叫什么不得而知,反正从剧情安排的这一刻起就跟20年前一样姓孟叫姜女了。
然而这实在是彻头彻尾的误读,甚至可以说,是闹了个不小的理解笑话。
孟姜女历史上实有其人,但不叫“孟姜女”,而是只叫“孟姜”。在古籍记载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后人附会的,之所以不偏不倚正附会到孟姜头上,是因为她的出名正在于一个哭字。
历史上的孟姜女并非秦始皇时代的人,而是比这更早300多年、春秋后期齐国人,她的丈夫是齐国的一名中级军官杞梁。《礼记.檀弓上》中记载,杞梁和同事华周率领一支偏师偷袭莒国,因对方早有准备,两人虽顽强战斗、屡屡获胜,最终还是不幸战死。
/杞梁与杞梁妻/
战争结束后两人遗体归葬本国,杞梁的妻子在路边对着丈夫灵柩大哭不止,令路人无不感动,齐庄公派使者慰问,杞梁妻子说“有先人之蔽庐在,君无所辱命”(寒舍虽然鄙陋但路边并非吊唁的合适场所),令齐庄公肃然起敬。
孟子在齐国居住多年,在《告子下》中说“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意思是说杞梁(还有华周)的妻子一哭成名,以至于齐国吊丧的风俗都为之改变。
西汉末年刘向《列女传》中对杞梁妻的故事加以渲染,说她连哭十天“而城为之崩”,这里哭的显然还不是秦始皇修的长城,而只是“城”(晋朝崔豹《古今注》中说是杞城)。
秦长城和杞梁妻的哭相联系,则要再往后推近千年,五代十国的诗人贯休写过一首古风《杞梁妻》:“秦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杞梁不但晚生晚死了至少320多年,身份也从齐国将领变成了秦朝民夫,他妻子哭倒的“城”,也就这么变成了秦长城。
不论最早记载此事的《左传》,还是第一个和秦朝拉上关系的贯休,都对“杞梁妻”究竟姓什么叫什么只字未提,最早提到“孟姜”的,是北宋人孙奭在为《告子下》所作注疏中:“或云……(杞梁)妻孟姜向城而哭,城为之崩”。
不管这个记载是否靠谱,但“孟姜”或“孟姜女”的名号,正是从这里叫开的。那么又回到开始的问题——孟姜或孟姜女姓不姓孟?
当然不姓。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孟姜女故事的原型出自春秋齐国,当时的齐国国君是姜太公吕望后裔,姜太公姓姜,因为祖上曾封在吕(今山西霍州境内),因此又以吕为氏,“姜”是齐国的国姓。“孟姜”中的“姜”,正是杞梁妻的姓氏,也就是说,她是齐国公族的女孩子。
先秦时的兄弟姊妹排行,老大、老二、老三分别叫做伯、仲、叔,最小的孩子不论排行第几,都叫做季。如果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长,却并非嫡妻所生,而是妾或者媵(陪嫁)所生,就叫做“孟”,因此“孟姜”其实指的是“姜家庶出的大姐”。
/“仲尼”和排行有没有关系?/
先秦已婚女子的名字称呼有非常特别之处,一般把娘家姓氏放在第二个字,第一个字则采用某个区别于同族同姓氏已婚女性的字,可以是丈夫的谥号,可以是这个本人的某种特质。用女子在娘家的姊妹排行,是较为常见的。
用“孟”做称呼第一个字的女性也并不罕见,比如伍子胥故事的导火索式人物、原本应该嫁给楚平王的太子芈建、却被楚平王自己偷娶并生下后来楚昭王的秦国宗女,就被称作“孟赢”。
作为齐国公族,姜姓在春秋时可谓枝繁叶茂,用姊妹排行作为称呼第一个字者是极多的。
读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有点明白了?“孟姜女”姓姜,是某个齐国公族中庶生的长女,不管其原型杞梁妻是否真叫“孟姜”,即便是后人的“杜撰”,那么这位不知名的杜撰者历史学功底还是相当考究的,知道给一个齐国女性起如此符合身份的称谓。
孟姜女题材的作品中,她的父母或不出场,或只是个无足轻重的龙套,因此她究竟姓什么语焉不详。后来故事越编越复杂,“孟姜女爹”的戏份不断添油加醋,编导又不知道先秦女性的称谓规矩,于是原本姓姜的孟姜女,也莫名其妙随爹姓了“孟”。
/画风魔性的孟姜女/
既然“孟”是排行,“姜”是姓,“女”是后人加的衍生字,那么孟姜女的名字究竟叫什么?
我也不知道。先秦虽不像宋代以后那样保守,但女性、尤其已婚女性的名字还是很少被公开提及,如今我们能知道全名的古代女性,大多在少女时代就已成名,像孟姜这样嫁人后才“火”的女性,就没这么好的命了。
还应指出的是,“文芈”、“孟姜”这类对女性的称呼,一般是他人指称女性,有些甚至是女性丈夫或本人死后才有的敬称,让伯赢、孟姜这样的先秦女子在待字闺中时动辄对人大呼“我孟姜”如何如何,是很不严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