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亚岁是什么节气】汉代的冬至:“冬节”与“贺冬”

“冬至”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真正的冬天来了。

“冬至”也是俗称的”四时八节“之一。四时:春、夏、秋、冬。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要了解冬至,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项: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 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即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的特定节令。

  而要了解二十四节气,必须了解中国古代对北斗星的研究。

  在中国古代,把大熊星座中的七颗亮星看做一个勺子的形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北斗七星。

  中国先民早就发现北斗星的勺把不同季节的指向也不同,即:“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而一岁又分为二十四个节点。


  现行二十四节气划分是以1645年起沿用的“定气法”。

  “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

  “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冬至时节北斗斗柄指向正北的“子”位,太阳黄经达270°。现在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所以冬至一般是12月的21、22、23这三天的某一天。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刚才说过,现在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1645年起沿用“定气法”,那在此前用的是什么法呢?

  这就要说到汉朝。

  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

  《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齐人公孙卿向汉武帝说:“黄帝得宝鼎神策(一作筴),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筴,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

  这个记载表明上古的黄帝时期就把冬至日作为岁首。


  因此汉武帝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时即采用“平均时间法”(又称平气法)划分节气时,即以冬至为首(“平气法”用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平气法”是时间平均法,每个节气间隔时间约15天,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

  “平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其实早在周秦时期,冬至这一天就被当做祭祀日和重要节日。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据《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此即“土圭测景”。

  周朝便把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作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冬至也就成了周代的“大年初一”。


  在周以前,在夏朝制定的夏历中,也和现在一样一年是以正月为始。商朝改成以现在的农历十二月(即现在的腊月)为一年之首月,周朝又往前推进一个月,以现在农历的十一月起为一年之首月。

  秦代把每年的首月定在十月,汉初沿用秦制,以冬十月为岁首。

  到汉武帝时武帝“改正朔易服色”,将一岁之首改回到正月(元月)。但当时没有春节这个称呼,春节是民国之后的名称。在汉朝时,正月初一这个日子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等。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时也曾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视为一年的开始。

  虽然汉武帝将一年的首月改为正月,但节日与节气是不同的概念。

  所以曾经有道题就是问除夕是节日还是节气。

  大家可以留言作答。

  其实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冬至。另一个大家也可在评论区作答。

  因而从周至汉武帝“改正朔“前,“冬至”的岁首地位一直没变。


  《汉书》谓:“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换成现代话就是“庆祝冬至”,彼时称“贺冬”。

  汉武帝采用夏历后,仍设置“冬至节”,也称”冬节”。

  南朝范晔《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了下一个循环开始。西汉刘安的《淮南子》 “天文训”就记载:“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

  简而言之,冬至是个好日子,需要庆祝。

  因为政府要举行“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而老百姓“贺冬”的方式主要是烧香祭祀、美食相赠、相互走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冬至过节从汉武帝兴起,盛于唐宋,明清仍然重视,相沿至今。

  而且明清的皇权中心的中心建筑紫禁城太和殿龙椅正上方的建极绥猷匾额,在一年中只有冬至日阳光能够照亮,这一天皇帝登上宝座,大殿一片金碧辉煌。


  冬至也一直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等。

  冬至,古代还有“日短”或“日短至”之称。

  陈志岁《载敬堂集》记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又谓,冬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日也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

  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南朝梁人崔灵恩所《三礼义宗》记载:(冬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

  古人认为冬至为“阴阳”相争之日,是预测一年晴雨、冷暖的好时机,甚至可占卜来年的人间祸福。

  平气法划分的节气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冬至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即俗称的四不像,虽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但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寒冷气候的开始。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升高,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 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需要指出的是,冬至是“九九”指冬至或夏至后的八十一天,也叫“冬九九”的开始。即从冬至这天起就算进九。


  古代这天文人们会开始画“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如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尽春深。

  清代宫廷内流行“写九”。选每字九画的九个字,每划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个九,九个字代表九九八十一天。用双钩空心字体画到一张纸上,每过一天,用色笔填实一画,然后用笔蘸白色在这一画上填写当日阴晴雨雪。填完一个字就过了一个九,填完九个字,也就数完了九。

  常用的九个字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垂"字与"风"字是繁体)。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就有老年康熙帝和幼年的乾隆一起写这几个字的镜头。

  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可见北方冬至日这天除了吃饺子外,另一盛行的风俗是吃馄饨。

  《淮南子》记载:“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

  正所谓: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农谚“冬至宜雨不宜晴”,“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可见冬至这日有雨最佳。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