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说的是谁的故事】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世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陈子昂的代表作。唐朝卢藏用《陈氏别传》指出:“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与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即使我是在少不更事的年龄读它,也会感到字里行间表达出的巨大感伤,从而让我们知道了幽州台。唐朝的时候称北京旧址为幽州城,唐代的幽州城区域大概是在现在的北京三环以内的地方,而幽州台的具体位置却是众说纷纭,一说是在现今的广安门一带,一说是在现在的蓟门桥一带,一说是在今河北易县高陌乡境内,还有的说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丽乡北章村台上西(台上隶属于北章大队,由黄金台在此而得名)。

在古代,幽州台也叫招贤台,亦称黄金台、蓟北楼,相传即燕国时期燕昭王为强国欲招贤纳士,构建高台,置黄金于台上,作为对人才的封赏。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

昭王拜郭隗为其师,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也正是这首诗,在当时和后代得到无数读者的深刻同情,历史铭记了他的千古绝唱。卢藏用评论说,这首诗“时人莫不知也”。这不愧是齐梁以来从未有过的洪钟巨响。

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提出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是宣言,标志唐代诗风的斗转。刘勰、钟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陈子昂继承了这一尺度,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而应该以“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由于“初唐四杰”诗人的大声疾呼,唐诗新风格呼之欲出,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陷入审美疲劳,诗歌鼎革时机更加成熟。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时提出,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富有实践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体现了他的变革主旨。《感遇诗》三十八首,恰是表现这种精神的力作。《丁亥岁云暮》一篇更直接揭发了武后开蜀山取道袭击吐蕃的穷兵黩武的举动。

这些内容都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传统之风,戛戛独造,发出金石之声。


(来源:《成都笔记》蒋蓝/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