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市桂南镇张永村,稻田里70多斤蟒蛇吓得村民浑身冷汗。
入秋时节,正是农务繁忙的时候,有位村民正在自己家的稻子地里收割秋天的果实,收着收着突然感觉附近的有些稻子在动,还发出了悉悉索索的声响。如果是风,应该所有稻子一起摇摆。如果有东西,为何会同时引发这么多株稻子同时摇动?
出于好奇,村民放下镰刀,扒开稻子走近一看,大脑瞬间短路,快速躲到远处。福建蛇多,蟒蛇偶尔也能碰见,村民原本不怕,但这么大的蟒蛇着实让他震惊了,小孩都能轻松吞了。
村民拿起电话,描述了一下情况,同时关注着远处稻田里的一举一动。10多分钟后,民警带着专业捕蛇人员赶来。捕蛇过程中并未出现惊心动魄的场面。蟒蛇看到一帮人围上来后,并没有发起攻击,反而懒洋洋的,一副随你们折腾的样子。即使是这样,捕蛇人员与民警也费了很大的劲才将它装到袋子中。
捕蛇人员表示,很久没有在野外看到这么大的蛇了,这边生态越来越好了。他们将蛇称了一下,竟然70多斤,估计有5米,然后送到了远离村镇的森林中放生。有些网友疑惑:
天冷了,蛇不是应该少了吗?蟒蛇为什么不攻击人?难道是知道人类不会伤害自己?这蛇在蟒蛇中属于什么水平?最大的蛇有多大?实际上,这些问题殊途同归。
蛇为什么不攻击人?
蛇属于演化程度较低的动物,脑容量很小,大多数行为与反应都由分布在身体各处的神经所掌控,不需要经过大脑。一条蛇被分成多段,每段依然能动,因为神经在身死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存活一段时间。除非是从小养到大的宠物蛇,否则“人类”的观念很难灌输到其大脑中。野生蟒蛇不攻击人是因为气温或者消化食物,让它无法积蓄发动攻击所需的能量。
蛇是变温动物,体温的升降只能靠环境传递热量。假设环境气温是10度,蛇在室外体温也只能是10度。如果蛇处于低温环境,体温较低,体内辅助能量代谢的生物酶活性就低,意味着蛇处于“乏力”的状态,难以发动攻击。哺乳动物宁可通过消耗自身能量也要让身体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恒定在36-37度之间,就是为了保证酶的活性,从而达到较高的代谢速率。
现在的漳平市白天气温并不低,适合蛇类生存,因此气温的因素排除。蛇对温度的感知很敏锐,通过对气温与湿度能感到季节的变化。人类在秋季收获果实,但蛇也要囤积“食物”才能过冬。
5度是大多数蛇的生命警戒线,低了,代谢效率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为了生存,蛇在秋天会加快捕食节奏,囤积大量脂肪,然后整个冬天都在保温的洞穴中睡觉,通过消耗脂肪,挺到春天到来。
我们吃饭时讲究“细嚼慢咽”,蛇颌骨与牙齿并无法进行咀嚼,只能直接吞下猎物。为了消化肚子里的食物,往往需要调动大多数能量,因此蛇消化时,没有能量进行攻击。有时候,蛇遇到危险会选择将食物吐出来,然后快速逃离。
这蛇属于什么水平?
通过花纹判断,这是一条缅甸蟒,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在我国属于二级保护动物。世界上最大的缅甸蟒,名字叫“baby”,长度5.74米,重183公斤,圈养在美国的动物园中,圈养个体体重几乎能翻倍。
一般来说,雌性缅甸蟒更长,但雄性更重,野生缅甸蟒,雄性超过5米的并不多见。雌性70-80斤在4m-4.5米之间。蛇蜿蜒曲折,在没有特殊工具的情况下并不容易丈量,因此这次碰见的缅甸蟒应该在4米多,这在我国缅甸蟒属于巨无霸级别的。
我国很难碰见超过五米的缅甸蟒,因为蛇是变温动物,热带终年高温,生长代谢更快,有些蟒蛇甚至不需要冬眠。例如:经过科学测量的最长野生个体,网纹蟒,6.95m,3个月未进食体重59公斤;经过科学测量的最重野生个体,亚马逊森蚺,6米,113公斤。这些野生最大个体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生活在热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