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第一次职称仪式在北京中南海回人堂隆重举行,中央军委授予杨贵瑜、徐海东、黄克成、陈熙、谭晶、小江光、张云一、罗丽京、王秀成、许光达等10名队长军衔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等10位开国元勋被授予大将军衔,这既是对他们半生戎马生涯的肯定,也是对他们革命功勋的认可。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
而在10位大将功成名就的背后,正如毛主席所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大将们能够心无旁骛为民族解放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这离不开一直默默在背后支持他们的夫人。
身为开国元勋的革命伴侣,大将夫人们除了是大将背后那个默默支持他们的坚强后盾,也是新中国开国元勋,她们同样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那么回顾历史,十大大将夫人新中国成立后都担任什么工作,1955年有几人授衔?
粟裕夫人——楚青
1923年3月,楚青出生在江苏省扬州市,她的父亲詹克明是上海滩一个较有名望的银行家,家产颇丰。因为家境优越,楚青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落落大方。
这里或许有人不明白,为什么楚青的父亲姓詹,她会姓楚?楚青原名詹永珠,参加新四军后,为防止敌人报复自己的家人,她便改名为楚青。
说起“楚”这个姓,还跟粟裕有关。
有一天,粟裕知晓楚青想改名字,便在纸上写了二十几个姓给她挑。晚年楚青回忆:“我认为王姓、李姓什么的,都太普通,也太多,就没有选。看到楚这个姓时,觉得朗朗上口,便决定姓楚。”当粟裕看到楚青选这个姓的时候,还开玩笑地说:“小詹啊,你上当了,我的家乡湖南属楚国,你以后就是我家乡人啦!”
1938年11月,还在读高二的楚青跟随自己的同学在皖南加入新四军。自此,楚青踏上了革命道路,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一年她15岁。
加入新四军后,楚青先是在新四军教导总队第八队、新四军军部速记训练班学习。
次年,因楚青表现积极、学习勤奋,且思想也很进步,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毕业后,楚青被分配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秘书处任速记员,负责记录会议内容。
也就是在这里,楚青见到了后来相伴终生的丈夫粟裕。
当时,楚青就是被粟裕选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的,而见到她的第一面,粟裕就被楚青的聪明伶俐、宠辱不惊所深深吸引。之后,粟裕就对楚青展开了热烈追求,但是起初因为楚青一直想着保家卫国,并未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所以就没有答应粟裕的追求。
但是,粟裕的坚持不懈和善解人意,最终感动了楚青。
在粟裕“我可以等,等一年、两年、三年......”的真挚告白下,“我现在就答应你。”楚青接受了粟裕的追求。1941年2月26日,在新四军一师司令部驻地如东县石庄,粟裕和楚青在战友们发自肺腑地祝福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结为革命伴侣。
抗日、解放战争期间,楚青先后在苏北指挥部、新四军第一师、黄花塘新四军军部、中共华中局、苏浙军区、中共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华东野战军、中共济南市委等任速记员、机要秘书、参谋、干事、党支部书记、调研员等职。
楚青虽未跟随战士在前线与敌血战,但却一直紧跟着前线部队南征北战,从江南到苏中,从苏中到鲁南,再从内陆到沿海,楚青先后参加了江南、苏中地区的反“扫荡”斗争、黄桥决战、苏中战役及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在民族解放战争中,楚青功绩卓越。
新中国成立后,楚青在军队担任团级干部。1952年楚青转业到地方,先后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商业部任计划局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及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职。
1955年授衔时,因楚青已经转业到地方,未在军队中任职,故而未被授予军衔。
徐海东夫人——周东屏
1917年,周东屏出生在安徽六安县一个贫穷的木匠家庭,家里全靠父亲一人支撑,因家里子女众多,世道也艰辛,周家的生活也是越来越艰难,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为了缓解家中的困境,让家里孩子都能活下来,周父思虑了很久,最终忍痛将周东屏送到别人家当童养媳,这一年她才10岁。
小小年纪便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见惯了地主对穷苦百姓的剥削,这让周东屏的内心十分渴望有一个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是改变全中国穷苦百姓的命运。
1930年,13岁的周东屏知道了我党的存在,并深深被我党为穷人打仗的信念所吸引,于是毅然决然跟随我党革命并在次年加入共青团。
1932年10月,表现优异的周东屏被上级批准加入红军,成为了一名英勇的红军女战士。之后,周东屏就在后方部队医院做护士,照顾伤病员。
1934年长征前,上级决定让周东屏留守后方,周东屏怎么也不愿意,就哭着去找领导,坚决要求跟着大部队行动,可领导不答应。
僵持之时,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恰好路过,看到有女战士哭哭啼啼在说些什么,便走过去问发生什么事情。周东屏见来人是徐海东军长,也不敢再哭喊,但还是大着胆子喊道:“军长,我不想留下,我要跟着部队走!我绝不留下,就算是死我也要跟着大部队行动。”
见周东屏一个女子居然这么英勇,徐海东内心油然升起一股敬佩之情,便也就不拒绝她的请求,表示同意她跟着大部队走。
后来,周东屏就正式加入红二十五军,成为红二十五军医务所的护士长。
也就是在这时,徐海东与周东屏相识。
此时,谁也不会想到,他们最后会成为相伴终生的革命伴侣。
两人最后能走到一起,这还得从周东屏对徐海东的救命之恩说起。周东屏对徐海东可是有过救命之恩的,且周东屏这个名字还是徐海东给她取的,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
长征途中,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在陕南与国民党反动派第六十师激战。
战斗过程中,徐海东身先士卒,英勇冲锋,击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然而却不幸被一颗子弹击中颈后,失血过多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之后,战士赶忙将徐海东送到后方医院进行抢救,经医生全力抢救,虽止住了血,可是因为子弹是射中颈后的,徐海东的喉咙还被血和痰堵着,随时有窒息的可能。
后方医院医疗条件落后,不具备开刀的条件,所以一时间医生不知该如何处理。
就在这危急关头,周东屏站了出来,没有一丝犹豫,当即俯下身去,用嘴将徐海东喉咙的血和痰一口接着一口吸出来,最终徐海东转危为安。
因为失血过多的缘故,徐海东脱离险境后还是陷入昏迷,而在昏迷的这段时间里,周东屏更是连续五天四夜衣不解带细心照顾。
徐海东醒来后,得知周东屏救了自己的命,四夜未眠照顾着自己,十分感动,对她的爱意也油然而生。一日,他就跟周东屏表露自己的爱意,希望她能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东屏”,意为徐海东的屏障。而周东屏对徐海东也是倾慕已久,就这样两人自然而然地就在一起了。
1935年9月,红军到达陕北后,徐海东与周东屏结为伉俪,从此两人携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危险与艰难时刻,并一起见证了民族解放事业的胜利,及新中国的诞生。
婚后,周东屏留在延安担任红25军医院党支部书记,之后又进入延安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东屏与丈夫徐海东一起奔赴前线抗日,在八路军、新四军医院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周东屏调任皖东和东北解放区机关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周东屏担任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
1955年授衔时,周东屏没有被授予军衔。1960年,周东屏被授予上校军衔。
黄克诚夫人——唐棣华
1918年,唐棣华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地主家庭,因为家中颇有资产,她自小就是生活无忧,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千金大小姐。
然而,与那些娇生惯养、骄横跋扈的野蛮大小姐不同的是,她从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知书达理、秀外慧中。
虽出生于富贵之家,但唐棣华也有一颗爱国爱民之心,亲眼见到日寇侵略中国,肆意屠杀中国百姓,彻底点燃了她的爱国之心,她义无反顾走上街头,与其他爱国青年学生一起加入到爱国救亡运动之中。
1937年,唐棣华加入由我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参加组织抗日活动。次年,经党组织批准,唐棣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之后,唐棣华先后任苏皖区党委秘书,苏北二、三地委委员,民运部部长,阜宁县委书记等职,在后方积极发动人民群众支持抗战,组织广大妇女踊跃投身支前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1年,黄克诚与唐棣华结为伉俪。
唐棣华与黄克诚相识于1940年,唐棣华任阜宁县委书记时,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来到阜宁,将司令部设在阜宁东沟镇。之后,唐棣华因给部队送粮,与黄克诚相熟。黄克诚看到唐棣华的第一眼,就被她的能干、单纯所深深吸引。
抗战胜利后,唐棣华跟随丈夫黄克诚前往东北,黄克诚在前方打仗,她就在后方支持前线部队作战,两人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携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时刻。
期间,唐棣华先后任张家口市企业党委委员,齐齐哈尔市市委宣传部部长,沈阳军需企业党委委员,天津军管会文教部教育处副处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唐棣华先后任湖南省妇联副主任、湖南省工业厅秘书主任、湖南省工业党校校长,政务院重工业部化工局化工设计院院长,中央化工部设计司司长等职。
1955年授衔时,因为唐棣华未在军队任职,故而未被授予军衔。
陈赓夫人——傅涯
1918年4月,傅涯出生在江西省景德镇。
1938年4月,她在早早就参加革命的哥哥傅森的影响下,带着自己的弟弟妹妹千里迢迢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革命。来到延安,党组织先是让她进延安抗大学习了一段时间,毕业后被分配到总校文艺工作团工作,以艺术的形式向人民群众宣传抗日,及为战士们表演。
因为工作努力且表现突出,第二年党组织便批准傅涯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傅涯在文艺工作团团长王智涛的家中,认识了前来王智涛家中做客的时任八路军386旅旅长陈赓。两人第一次见面便互相有了好感,陈赓朴实风趣的谈吐和豪爽豁达的气质,给傅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傅涯知书达理的气质和落落大方的谈吐,也深深吸引着陈赓。
1943年2月,陈赓与傅涯结为革命伴侣,自此相伴一生。婚后,傅涯与陈赓虽聚少离多,可并没有因此就感情生疏,因为彼此相爱,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书信,让两人的感情越发深厚。
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傅涯一直在后方从事农会工作,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农民搞减租减息,并发动人民群众支持抗战,组织广大妇女缝军衣、做军帽、打草鞋,支援前线。
新中国成立后,傅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中央组织部任职,负责干部档案工作。1951年后,傅涯先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政法科、综合科干事,北京市公用局机关党总支书记等职。
1955年授衔时,因傅涯未在军队中任职,故而未被授予军衔。
谭政夫人——王长德
1916年,王长德出生在四川省阆中县水观镇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她只读了几天的私塾,便被迫辍学,回家跟着父母务农。
地主的剥削,让这本无以为继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为了生存,也为让王长德能够活下去,王父迫不得已只能做出一个艰难的抉择,将她送到别人家做童养媳。
我们都知道,旧社会的童养媳多数都过得很是艰辛的,干最多的活,挨最多的骂,吃最少的饭。长时期受到公婆无休止的精神折磨和劳动压迫,让王长德渴望自由,也渴望美好生活。
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来到了王长德的家乡阆中县水观镇,红军来到水观镇后,便开始打地主分土地,向穷苦百姓宣传革命。
为穷人打仗的红军的到来,让王长德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随后她义无反顾地冲出封建牢笼,参加了红军并在不久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4年,表现突出的王长德被组织委以重任,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川北道委巡视员。次年3月,王长德调入红四方面军川陕工农红军总医院,任连长,并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
长征时,王长德与红军男战士一样同行同住同吃,一起英勇面对长征路上各种凶险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尽管条件艰苦,任务繁重,但她从来没有喊过一声苦。
期间,她充分发扬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彻夜不眠照顾着前线下来的伤病员,伤病员缺少口粮,她就把自己不多的口粮给他们吃;伤病员心情不好,她就会安慰他们,听他们说自己的心事;伤病员没有鞋穿,她就把自己的鞋脱下给他穿。
王长德细心照顾着伤病员,给予伤病员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战士们大为感动,亲切称她为“连长姐姐”。
1936年1月,王长德调任大金川省委侦察队队长。侦察队任上,王长德屡立战功,是位女中豪杰,战斗表现一点都不比红军男战士差。一次,王长德就亲自带领侦察队围剿当地为祸一方的土匪头子扎布冬西,历经一天一夜,不仅全歼了这股土匪,还生擒了匪首扎布冬西。
到达陕北后,王长德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党校学习期间,王长德认识了罗荣桓夫人林月琴,也就是在林月琴的介绍下,她认识了后来的革命伴侣谭政。
1937年5月,谭政与王长德在陕北窑洞举行婚礼,结为革命伴侣。
新中国成立后,王长德担任中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校长。
此时,在严抓学校教学管理的同时,王长德经常深入孩子们中间,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和学习情况,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王妈妈”。
1955年授衔时,王长德没有被授予军衔。1960年,王长德被授予上校军衔。
萧劲光夫人——伟涛
1942年,萧劲光与伟涛在延安结婚。
新中国成立后,伟涛从事医学工作。1950年,她在青岛参与成立了海军第一个保育园并成为保育园园长。
1955年授衔时,伟涛因为没有在军队中任职,故而未被授予军衔。
张云逸夫人——韩碧
韩碧出生在海南文昌县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祖上曾风光许久,可传到她父亲这一代却已是家道中落,早已没有往日的风光,留给他们的只有对往昔的念想。
为生计,韩碧自幼就跟着父母沿街乞讨,靠着旁人的施舍度日,那时的社会旁人多数也是活不下去的,哪有多余的粮食给乞讨者,因此韩碧和父母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很是艰辛,可谓是尝遍了人间疾苦。
因为生活贫穷,韩碧的父母先后病逝,只留下韩碧一人孤独无依地面对这吃人的旧社会。为活下去,韩碧便跟着一个远亲远离故土,来到广州谋生计。
因为什么也不懂,韩碧只能去做些苦力活,给人家当学徒。
1923年,韩碧嫁给了张云逸。
1939年7月,韩碧带着儿子张远之来到桂林,叶挺军长亲自接见了韩碧母子。在叶挺军长的帮助下,韩碧母子来到新四军军部并正式参军,母子二人被编入军部教导队。
1940年9月,韩碧来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淮南,与张云逸团聚。党组织见韩碧忠诚老实,为人也很可靠,便安排她到供给部做出纳员。
次年3月,表现优异的韩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韩碧一直跟随丈夫张云逸南征北战,携手走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度过一个又一个艰难、凶险时刻,直至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张云逸奉命前往广西筹建领导机构,韩碧也跟随前往并被任命为广西保育院第一任院长。
1955年授衔时,韩碧因为没有在军队中任职,故而未被授予军衔。
罗瑞卿夫人——郝治平
因为父亲的开明,在那个普遍重男轻女的年代,郝治平无疑是幸运的,早早就进入私塾读书。郝治平也很是争气,自幼聪慧的她,在学校的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之后又顺利考上开封明伦中学、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是当地有名的才女。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郝治平眼见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身边的同学一个又一个投身到革命浪潮之中,她的青春热血在沸腾,心中的爱国热情也被激发,开始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
学校里,郝治平听到最多的就是我党的抗日事迹,因此决定参加革命后,郝治平就决定去革命圣地延安参加革命。
决心已定,郝治平再也无法安心读书,按捺不住心中参加革命的心,毅然决定弃笔从戎,为抗日救国出一份力。
1938年,郝治平与几位有志青年终于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看着延安,郝治平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将自己的名字从原来的“宾如”改成“治平”,表示自己要做一个治国平天下的奇女子。
这一年,郝治平16岁。自此,郝治平踏上了革命道路,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革命人生。
到达延安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郝治平进入陕北公学进行短期军事训练。
学习期间,郝治平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女生来看待,而是战士,就算是脚上长了冻疮,她也坚持跟着同学们一起出操。训练期间,郝治平从来不喊苦,也不喊累,拥有坚定革命意志的她不惧任何挑战和艰辛,只为能够参加革命。
郝治平的表现,党组织也看在眼里,见她革命意志如此坚定,且表现也很是优异,便批准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几个月后,郝治平结束了陕北公学的集训,又被分配到了抗大第四期学习,当时罗瑞卿是抗大副校长。1940年,这时的郝治平已是抗大总校第六期女生队副指导员,也就是在这一年,罗瑞卿认识了郝治平。
1941年4月3日,罗瑞卿与郝治平结为革命伴侣,从此她的命运就和罗瑞卿紧紧联系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郝治平在公安部工作,担任公安部党委办公室主任。
1955年授衔时,郝治平被授予上校军衔。
王树声夫人——杨炬
1921年11月30日,杨炬出生在湖北南漳县一个普通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在村里开私塾教导村里学生读书识字,因此家境尚好,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能勉强度日。
因为家境尚可,加上父母亲也算开明,杨炬得以入学接受良好的教育。1935年5月,杨炬考上襄阳省立第五中学,在这里她接触到了进步思想,自此埋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1938年,杨炬中学毕业,此时她原本是想报考师范学校继续读书,可是随着社会抗日救亡的呼声越发高涨,身边的同学相继投入到抗日救国的运动当中,她再也静不下心读书,她毅然决定参加革命。
同年8月,杨炬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因为杨炬是进步学生,来到延安后,党组织便将她安排进入专门为来参加革命的进步学生开办的陕北公学。在这里,杨炬接受了为期4个月的军事化训练和军政理论学习。
结束训练后,杨炬被分配到了卫生学校学习,学习医护知识。
1939年,还在卫生学校学习的杨炬,因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遂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卫生学校毕业后,杨炬先是在中央军委门诊部实习,后被调到中央卫生厅卫生所做医生。
1944年,杨炬与王树声结为伉俪。
说起两人的结合,还是王树声“穷追猛打”的结果,起初杨炬并不愿意这么早谈婚论嫁,她想着等着革命胜利再说,但是王树声却不放弃,隔三差五就以生病为由来卫生所找杨炬,久而久之,杨炬就被王树声的执着所感动,之后两人就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了。
新中国成立后,杨炬先后任湖北省军区卫生所所长、卫生科副科长,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局医政科科长等职。
1955年授衔时,杨炬没有被授予军衔。1960年,杨炬被授予中校军衔。
许光达夫人——邹靖华
1911年3月,邹靖华出生于湖南省长沙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她的父亲邹希鲁是清末举人,曾在长沙师范学校担任教导主任兼国文老师,是毛主席的老师。
许光达与邹靖华的结合,正是邹靖华父亲邹希鲁的撮合,邹希鲁在长沙师范学校教书时,看中了在此读书的许光达,他认为许光达忠厚老实,又很上进,并把女儿邹靖华许配给了许光达,当时许光达14岁,邹靖华9岁。
1928年,许光达与邹靖华结为伉俪。婚后才10天的时间,许光达就因为要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迫不得已只能离开自己的新婚妻子,而这一别就是10年,直到1938年。
1938年,邹靖华从长沙市女子第二师范学校毕业,然后在徐特立的帮助下,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到达延安后,党组织将邹靖华送入抗大学习,期间因邹靖华表现优异,于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许光达正是抗大教育长,如此分别10年的夫妻在这一刻得以团聚。
1940年,邹靖华调任延安中央情报部第一室秘书。1942年,邹靖华在晋西北第二军分区第二中学任教员。解放战争时期,邹靖华历任晋绥军区被服厂指导员、晋西北第一野战军政治部直属政治处总支书记、甘肃军区后勤部党委书记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邹靖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直属队任总支书记、中央重工业部化工局监察局主任、冶金部监察局办公厅处长等职。
1955年授衔时,邹靖华因为没有在军队中任职,故而未被授予军衔。
综上所述,在十位开国大将夫人之中,被授予军衔的共计四人,分别为徐海东夫人周东屏、谭政夫人王长德、罗瑞卿夫人郝治平、王树声夫人杨炬。其中1955年授衔的有一人,那就是罗瑞卿夫人郝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