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菜身上有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虽然她自己很机智,但有很深刻的封建特征。
宝钗身上有这三种大的形象特诊,才学出众却婚姻悲剧。一、典型的封建女
薛宝钗堪称封 建 淑 女 的 典型,她谨守封建妇德,体现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的风范。她冰雪聪明善解人意;行为豁达宽以待人;沉着冷静遇事清醒;不轻视别人,而自身又永保尊严。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写尽了这位豪门闺秀的蓄雅和自重。
她的美是一种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看来, 恰是代表了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弘毅宽厚,清平和允”。倘若不是集贤良淑德于一身,在荣国府这样一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大家庭里,宝钗是不会深得恩宠,获得上上下下广泛的喜爱与赞誉的。
二、世俗的社会人格
如果说黛玉从雅,是理想之子,那么宝钗就是从俗,是现实之子。黛玉纵容感情,沉酣于意境,抒放感情,而宝钗则秉持封建妇女的理智,把握现实,适应社会法则。蓄而不张”是宝钗的性格特征之一,也是她惯有的行事作风。这个含蓄的女子,最初的一瞥不过是“ 脸若银盆 ,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翠”“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髻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绫子棉裙,一色儿半新不旧的”……如此寥寥几笔,与黛玉熙凤等容貌着装的描绘相比,近乎白描。
她虽有沉鱼落 雁 之 姿 , 却 质 朴 素 淡 ;虽有“ 珍 珠 如 土 金 如 铁 的 家 世”,却“ 看去不见奢华”;她“ 安分随时”“罕言寡语”,只做一位乖巧典雅的淑媛。正所谓“大智若愚”“大有若无”。她有着妙龄少女罕有的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识时务”,选择了“藏”与“蓄”的处世方式。她不虚夸不张扬,沉静矜持、含蓄典雅,可谓“淑媛”之至境。
三、苦涩的悲剧婚姻
对 《红楼梦》 中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大多数人所持的态度是对黛玉同情的多,对宝钗持批判的多。其实这是不公正的。从 追 求 幸 福 的 角 度 看 , 黛玉、宝钗都没有错, 她们的权利应是相等的,她们都爱宝玉,她们也有权爱宝玉。她们的爱都不存在道德问题。黛玉和宝钗之争
是平等的,也是光明的。所以我们扬谁抑谁都是存有偏见的。黛玉值得同情,一是因为黛玉比宝钗先见了宝玉,而且朝夕相处的日子比宝钗多了那么一些,二是黛玉母亲死得早,父亲无法照顾她,早早地让她寄居在外婆家,既是外婆家,就有点是“外人感觉”,是属于“弱者”,孤苦伶仃的,弱者总是比强者更能获得人同情的。
其实宝钗又有什么呢?父亲早逝,失去父爱后,哥哥又不 长 进 , 她 便 不 以 书 字 为 事 ,“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进了贾府,居在梨香院,她尽自己所能,取得大家的信任与喜爱, 特别是对老太太的工作,她做得滴水不漏,深 得老太太的欢心, 以致老太太拿她和林妹妹比较, 也觉出林妹妹确实逊了她一大截。
黛玉多病,心性又狭隘,试想真的与宝玉结合了,宝玉也幸福不到哪里去。在这场爱情的悲剧中,黛玉是弱者,得不到想得到而最后没有 得 到 , 值 得 同 情。 宝钗是强者,可以得到却得不到,更值得同情。
我想人的感情都很脆弱,目光又很现实,一有风吹草动,弱者最先进入视力,而同情的橄榄枝常常不问青红皂白就投向弱者,而强者值得同情时,橄榄枝却枯萎了。人性的悲哀莫过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