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使用12支(子、丑、仁、妙、陈、巴、奥、美、神、刘、酒、海)来测量一天中的时间,一般说的一种
子时(23点到1点),老鼠是深夜里最活跃的动物,子时属鼠。
丑时(1点到3点),牛因为没有上排牙齿,会在此时反刍,丑时属牛。
寅时(3点到5点),老虎四处觅食的时间,寅时属虎。
卯时(5点到7点),月亮退去的时间,即玉兔隐去,卯时属兔。
辰时(7点到9点),群龙行雨的时刻,辰时属龙。
巳时(9点到11点),蛇此时最善于利用草丛掩护,巳时属蛇。
午时(11点到13点),动物休息,而马此时却保持站立(马是站着睡觉),午时属马。
未时(13点到15点),羊在此时频频撒尿,未时属羊。
申时(15点到17点),猴类在此时会呻叫,申时属猴。
酉时(17点到19点),日没月出之际,鸡开始回笼,酉时属鸡。
戌时(19点到21点),夜的开始,犬类开始守夜,戌时属狗。
亥时(21点到23点),困乏之际,猪最爱睡觉,亥时属猪。
中国古代的人们在白天可以根据太阳、日晷等来估算时间,但到晚上便不知时间了,于是出现了更夫报时。戌时夜的开始,称作一更天或者起更;亥时为二更天;子时为三更天;丑时为四更天;寅时为五更天。有早年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常听说五更一大早起床,即零晨三点到五点。六更天是没有的,五点到七点之间,天已发白,无需打更。常说的半夜三更,便是指二十三点到一点之间。
“午时三刻,斩首示众”也是人们所熟知的一句话。午时即十一点到十三点之间,那么午时三刻究竟是几点几分?
古代人们为了更为精确的计算时间,又引入了“刻”,“刻”与“时”是两套不同的计时单位。在不同的时期,“刻”有所差别,将一天分为一百刻、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都曾出现过,但总的来说,一个时辰内有八刻或者八刻略多。午时三刻通常便是指十一点四十五分到十二点之间。
不过我们听说过一刻、二刻、三刻,而四刻、五刻、六刻、七刻却并未出现过。古时人们将一个时辰分为两个阶段,即“初”和“正”。午时分为“午初”和“午正”,即午初一刻、午初二刻、午初三刻;午正一刻、午正二刻、午正三刻。用更为准确的说法午时三刻应该称之为“午初三刻”。
而斩首之所以定在午时三刻(即近正午十二点)。古人认为此时太阳在天空正中,地面上的阴影最短,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之时,可以冲淡杀人之时的阴气,这样罪犯的鬼魂便不会来纠缠官员和刽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