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掩埋野草,季节突然复苏”,岁时节日自古而来,朴拙原始的呼吸和早期人类单纯坦率的性情。(莎士比亚)。
“睹物识时移”,人们于节庆之时总是感怀万千,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在五彩缤纷的中国传统节日中,作为春节主旋律的元日(大年初一),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极为重要。元日是新的一年的开始,除了除旧布新、节日狂欢、阖家团聚、祈福迎祥等节俗,还有一种诗意的打开方式,文人墨客拈韵赋诗,将新岁伊始之时的情绪、感悟与哲思倾注笔端。这些文字与特有的节日风情相结合,富有生活气息,读来如醇酒醉人。
人们也在节日中感受自然的力量,体验世态人情,或欣喜或叹惋,胸中涌动着的情感与眼前的景物交织,落笔成文便成了千百年浅吟低唱的辞章。因此,节日里的诗词最是令人激动萦怀,岁时佳节宜赏景赋诗,节日氛围中,山光水色更易逗起文思。节日既是诗词中的物象,又是意象,乘着交替起伏的平仄与韵律,由一种单纯的物质形式,演变成一种精神符号。“佳节唯宜饮”“聊持一樽酒”,每个节日都是一壶醇香的陈年老酒,在春花秋月的滋养中保持温暾,在诗酒年华的故事里沉淀香气。
元日是万民庆祝的佳节。唐人卢照邻的《元日述怀》,以人歌、花舞等人事景物,描绘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烂漫春色。白居易的“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表达了年过六旬的诗人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一年的风貌。大唐盛世诗人孟浩然的《田家元日》,虽笔调简朴,却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农家欢度春节、期望新年五谷丰登的心情。明人叶颙的《己酉新正》,则描绘了冬去春来,万象更新,春满河山,梅柳吐翠,醉饮屠苏酒,体现了诗人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清人叶燮极写春节胜景,“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充满了对新春到来的无限喜悦心情。
元日这天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包括贴春联和门神、开门爆竹等。正月初一凌晨,新岁之初,“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与新年相应,物事惟新,人亦“从新”,人们不仅要着新衣新帽,插花戴胜,而且要饮春酒,食春盘。古代元日还有贴春联、饮椒酒和屠苏酒的习俗,如唐代诗人成彦雄的“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南宋诗人陆游的“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等,诗中的“桃符”即指春联。
在唐代的诗中,就有不少元日恩赐柏叶酒的诗作,像李乂的“劲节凌冬劲,芳心待岁芳。能令人益寿,非止麝含香”,称颂柏叶经霜耐寒,芳香宜人,益寿延年,借以祝贺新春。明代陈献章的“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以及清孔尚任的“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等,都如一幅幅“乐岁图”,洋溢着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
拜年是岁首的主要活动之一,人们在迎新之际,互相庆贺,以祝新生。正月初一,逢人必行礼祝吉,给亲友拜年,往往投送名片。春节拜年,不求面见,只发个名片儿。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许多人喜欢用红色硬纸片制作贺年卡,有些人为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友谊和别种情愫的珍视,还十分珍重地把贺年卡装在古朴芬芳的精美锦盒里,然后怀着真诚的情感馈赠给要送的那个人,以此来表达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温暖情愫。
古代诗歌中对新年的歌咏,也充溢着节日的安闲怡悦。43岁的南宋词人姜夔,在新年里感受到一分恬淡,“梅花闲伴老来身”,苇桃在户,椒柏称觞。梅花安闲恬淡,不是故人,是眼前人,老来做个伴。应酬也少,也不需去管,隔着篱,看着灯火,仿佛贺年与自己无关;有关的只是这新年带给自己的寸许安然,比如梅花闲伴,比如稚子习书。“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写娇儿写字作画的天真可爱,形象地反映出民间在元日的早上,各家各户都要把“新桃换旧符”,以企求新的一年万事如意的风俗习惯。
“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节日的有关情景,思念总是更加强烈,节日在人们心中掀起的情感波澜是带有普遍性的。唐人杜甫的“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是诗人在元日写给小儿子宗武的,整首诗情真意切,充满了对子女悉心关爱的人间真情。南宋词人赵长卿“离愁晚如织,托酒与消磨。奈何酒薄愁重,越醉越愁多”,以及姜夔的《踏莎行·燕燕轻盈》,描述的都是元日不得已客居他乡、不能归家与心上人团圆的愁苦心绪。
元日是新岁的开始,岁月的节点也引发了人们对时间的敏感,给这个欢愉的节日增添了生命的哲思。于是,在元日的习俗中就生出了祈生的主题。晚年退居洛阳的白居易,作“莫嗟一日日催人,且贵一年年入手”,表达了沧桑而豁达的心境和与友人相怜相勉的情谊。
在元日时节,诗人词家常常抒发情怀,表述信念或理想。北宋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把新年景象描写得欢快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人到中年的赵长卿,因节日感怀而作《满庭芳·元日》,爆竹声声的节日喜庆中,他发下新年誓愿,决心要再接再厉。已入耄耋之年的赵翼,元日赋诗“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笔力刚劲,格调雄浑,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
岁岁年年,时节不同,却有着同样耐人细品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