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木边原创
图片/头条画廊
上个月为一个平台写了《安娜卡列丽娜》(以下简称《安娜》)的工读稿子。
60余万字大部头,浓缩成八九千字,不得不割舍的一些细节让我想再写下这些。所以这篇文章分三个部分聊聊《安娜·卡列丽娜》:
一是关于托尔斯泰创作《安娜》的一些事;
二是《安娜》共读稿终稿中删去的3个原著细节;
三是总结与生命的终极思考。
一开始平台编辑提供了一份书单,其中也有一些自己看过也比较熟悉的认知类书籍和小说,二三十万字。不过最后还是决定写写这部虚构类文学大部头——《安娜·卡列丽娜》。
尽管知道将它写成共读稿,耗时会很长。确实重读原著加上写出终稿,用了7天。对接的编辑提出了几个细节修改问题,改了一遍就定稿了。
可我却还没完全从故事中走出来。
高中时候看过《安娜·卡列丽娜》的电影,也很浅的看过一遍原著。在重读前,印象中只剩下安娜为了爱情为了自由,勇敢的与过去割裂,最终却还是走向绝望,卧轨自杀。
这一次不知不觉在阅读的过程中,喜欢上了列文。这个时常陷入思想困境的不自信的列文,实在太像自己了,太像我们每一个少年。
以至于重读这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觉得一寸寸都是活的。
1.关于托尔斯泰与《安娜·卡里丽娜》的故事
关于托尔斯泰本人及其作品的评价:
契诃夫说:“我们写的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在他看来都是儿童游戏。”
甚至连硬汉海明威也承认自己不如托尔斯泰伯爵,
他说:“一个人除非疯掉了,才能设想自己和托尔斯泰比肩,去较量。”
可见,说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世界文坛最闪耀的明星,说他一个人就足以定义一个时代,一点也不为过。
关于《安娜》这部作品,与托尔斯泰同时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承认: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白璧无瑕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托尔斯泰本人将《安娜·卡列尼娜》称为“由生活而来的书”。或许,正是因为由生活而来的作品,才具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在今天读来一寸寸都是活的。
在托尔斯泰代表作系列里,《安娜·卡列丽娜》和《战争与和平》通常排在前列,不是《安娜》第一就是《战争》第一。
《战争》比《安娜》早写十几年。《战争》是以1812年卫国战争为历史背景,描写了19世纪初的俄国与欧洲国家之间发生了重大事件。而写《安娜》的时候,战争已经不再是俄国的主旋律,这个阶段的俄国正处于一种畸形的社会转型期。
1870年,托尔斯泰开始构思一部关于贵族阶层私生活的小说。而促使他开始写作的是当时发生的一件真事:
一名女贵族为爱私奔结果又被抛弃,最后惨死于车轮之下。
这件事给了托尔斯泰最直接的刺激。由此他开始构思安娜的故事。在最初的构想中,没有后来列文和奥勃朗斯基家的故事,只有安娜的故事。并且安娜是一个肥胖、庸俗的女人,而她的丈夫则是一名圣徒。
1873年,随着《安娜》正式写作过程的推进,“在道德上托尔斯泰逐渐扩大了安娜的形象,缩小了她的丈夫;罪人变得越来越美丽而生动,圣徒变得越来越抽象而虚伪。”
到了1875年,托尔斯泰与报社签了约,《安娜·卡列尼娜》开始在报纸上连载,但是写作几次被中断。因为托尔斯泰一面写作,一面却对这部作品和自己生活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怀疑。直到1877年,《安娜·卡列尼娜》才完稿。截稿时,托尔斯泰像是摆脱了一件沉重的负担似的感叹说:“我终于被迫把我的小说写成了,它简直叫我腻烦死了。”
当时托尔斯泰的生活正经历着巨变。在写《安娜·卡里丽娜》前半部分的时候,与索菲亚婚姻生活很美满,正处于他人生最静好的岁月里。然而,写完一半的时候,危机来了。
出身贵族的托尔斯泰多次在自己的庄园里尝试农奴制改革,但是均告失败,经济状况越来越糟。与此同时,对于贵族寄生式的生活方式,他怀有深深的负罪感,所以他给家庭生活设定了一系列的计划,要求全家人放弃贵族生活,节衣缩食不要任何娱乐。妻子索菲亚坚决反对,于是两个人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纠葛,托尔斯泰甚至频繁从家中出走。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托尔斯泰生命的终点。
因此作者自己在生活中和精神上的重重困惑,都投射在了故事中的人物身上。作者写出了安娜与列文的幸与不幸,也同样是在写自己的人生困惑。
同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人的幸与不幸,更是同样置身于种种矛盾中的,我们自己。
在我看来,如果没有托尔斯泰自己生活中的遇到的真实困境与思考,我们看到的只会是一个堕落的出轨的女人,而不是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义无反顾的安娜。我们也不会看到爱思考的列文究竟是怎样通过思考,走出一个个精神困境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小说读起来还会如此真实,一寸寸都是活的。
另外在重读《安娜》的过程中,对于更喜欢海明威《老人与海》与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这种“只显山不露水”的文字的我来说,《安娜》里面丰富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虽然让一个个人物更加立体饱满、鲜活形象,但阅读过程中的那种腻烦感我也深有体会。
2.我读《安娜》原著读到了什么,只看共读稿会错过什么
如今很多平台都有听书或共读栏目,作为一个书稿类文章写作者,今天就以《安娜》为例,和大家聊聊,对于虚构类文学,只读平台书籍解读稿件,不读原著,自己会错过什么。
总的来看,有两个方面不读原著是体会不了的:
一是原著中构建的完整的世界;二是原著中丰富精彩的细节。
大家都赞同,读经典就是进入经典中去体会作者构建的完整世界,而这个只能靠读原著来一砖一瓦的去想象与搭建。
而对细节了解的越多,在阅读过程中构建出来的世界就会越细腻具体,层次分明。
纳博科夫曾说,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世界,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如果这个虚构的世界做不到细节上的逻辑自洽,那么它就会崩塌。
通过对细节的推敲来走进原著世界,确实是一种读懂经典“慢反而快”的方法。
纳博科夫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我们能从他教育学生中看出来:
在阅读《包法利夫人》的时候,他提醒学生注意包法利夫人眼睛颜色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在阅读《变形记》的时候,他提醒学生要去搞清楚格里高尔变成的甲虫的样子,以此来理解故事中人物所面临的痛苦和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
由此可见,原著中丰富细腻的细节正是我们在阅读中不容错过的“打卡”之处。
回到《安娜》,初读者往往会因为书名是安娜的名字,而忽视了书中另一个人物——列文。
这本书概括来讲就是安娜走向覆灭,列文走向重生的故事。可见现实意义上,列文甚至比安娜更值得我们关注,更值得我们深思。
这两个人基本上是两条平行发展的故事线。
列文爱上了安娜哥哥奥勃朗斯基的小姨子基蒂,而吉提一开始喜欢弗龙斯基就拒绝了列文的求婚,弗龙斯基和安娜一见钟情从而冷落了基蒂,但基蒂最后还是和列文结为夫妻。
这是整个故事概况。下面就以《安娜》为例,写成共读稿后,编辑考虑到后期录制音频的需要和读者可能没看过原著不知道细节深意,因而建议删去的三处细节——这也就是不看原著会错过的精彩之处。
第一,安娜和弗龙斯基火车站相遇的细节
共读稿中只写了安娜和弗龙斯基在站台上擦肩而过,两人同时回眸一瞥以及护路工惨死车轮下的细节。
删去了安娜在站台没找到来接他的哥哥,重新回到火车车厢,(与安娜同行且攀谈一路的妇女是弗龙斯基的妈妈,弗龙斯基正是来车站接他妈妈),再次与弗龙斯基相遇并交谈,以及听说车站惨案后,弗龙斯基在安娜面前的表现。
在大家知道有个护路工被火车碾碎,护路工的妻子扑在尸体上之后,原著中是这样描述的:
弗龙斯基没有说话,他的漂亮的面孔是严肃的,但却十分冷静。
“不能替她想点办法吗?”安娜激动地低声说。
渥伦斯基看了安娜一眼,就立刻走出车厢。
“我马上就回来,妈妈。”弗龙斯基在门口回过头来说。
原来他出去给了副站长两百卢布。
当他们走出车厢,走到车站门口的时候,站长追上了弗龙斯基,问他:“您给了两百卢布,请问是赏给什么人的?”
“给那寡妇,”弗龙斯基说,耸耸肩,“我以为用不着问哩。”
奥勃朗斯基拉着安娜就在后面叫,“你赏的吗?做了好事,做了好事… ”
从这个弗龙斯基打赏护路工妻子的细节中,我们既能看到他真的很懂女人,安娜低声说了一句,他就立刻出去给了钱;然后他给完钱跟站长解释的时候,却是说“给那寡妇”,从他的言语和形态中我们都能看到渥伦斯基自己内心是不太有多少同情心的,他做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身边的贵妇人安娜说了一句。
弗龙斯基的花花公子、纨绔子弟的形象在这种细节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男人会不招女生喜欢?
这是读原著才能体会到的。
第二,列文二次向基蒂求婚的细节
这两次求婚的细节,至今读起来一寸寸都是活的。
第一次基蒂知道了列文的来意,但此时的她心里只有弗龙斯基,于是纯真的基蒂也很纠结该怎样来拒绝列文而又不使他难堪。
胆小不自信的列文,就是一个典型的直男形象。表白的时候,犹犹豫豫,内心极其慌乱,千回百转。
原著中是这样描述的:
列文最终挤出来了几句:“我的意思是说… …我的意思是说… …我特为这事来的… …做我的妻子。”他说出来了,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只觉得最可怕的话已经说了,他突然中止,望着她。
基蒂没有看他。她心里欢喜欲狂,洋溢着幸福。但她又想起了弗龙斯基,于是她抬起清澈诚实的眼睛看着列文绝望的面孔,迅速回答:“那不可能… …原谅我。”
列文没有看基蒂,他说:“结果一定会这样的”。他向基蒂鞠了一躬,想要退出去。
这就是列文第一次向基蒂求婚的场景。哪一个眼神,哪一句话,不是活的?
羞涩的直男列文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向心爱的姑娘表白,磕磕巴巴;单纯的少女心中已经有了所爱又不知道怎样拒绝他人的爱意,内心欢喜又真诚坦率。
这不就是我们最初的样子吗?
第二次列文向基蒂求婚,已经是《安娜·卡列丽娜》过了一半。这个时候列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他知道了基蒂的心意。
原著中是这样写的:
列文在基蒂的桌旁坐下,说“我早就想问您一件事”。他直视她亲切但又恐慌的眼睛。
“请您问吧。”
然后列文就用粉笔在桌上写了每个词的首字母,这些字母代表的意思就是:“当您对我说,那不可能的时候,意思是永远不呢,还是只是当时?”
列文希望她能领悟这个复杂的句子。他用那样一种眼光看着她,好像他一生的命运全系在她能否理解这些字上面。
基蒂严肃地瞥了瞥列文,就把她那皱蹙的前额支在手上,开始念着。她时而看列文一两眼,好像在问:“是我想的那样吗?”
“我明白了。”她说,微微涨红了脸。
“这是什么字?”列文指着代表“永远不”的字母说。
“这是永远不的意思,”基蒂回答,“但这不是在真的呢!”
后面,基蒂在桌子上写下代表“只要您能忘记,能饶恕过去的事”的字母。
然后列文颤抖着手,写下了“我没有什么要忘记和饶恕的,我一直爱着您。”
她含着缠绵的微笑望着他,低低地说“我明白”。
… …
这就是列文向基蒂第二次求婚时的细节。至今读起来,每次都会想起曾经的那个少年。
而这些细腻情感也只有读原著才能体会到。
第三,安娜哥哥奥勃朗斯基表情变化的细节
就像纳博科夫教育学生要注意包法利夫人眼睛颜色的变化一样,在读《安娜·卡列丽娜》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安娜哥哥奥勃朗斯基前后表情的一次巨大转变。
小说的开头是奥勃朗斯基妻子和他大吵了一架,因为他和家庭教师搞暧昧被妻子发现了。但是奥勃朗斯基却并不担心,还大言不惭,说“面包有时候香气诱人,真叫人难以抗拒”。
他从出场,脸上就完全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平常惯有的、善良的、愚痴的微笑。而在故事的后半部分,他基本上破产了,身无分文。于是去到彼得堡,想通过关系谋得一份还不错的差事,顺便帮妹妹安娜从她丈夫那里得到同意离婚的肯定答复。
然而,这一次奥勃朗斯基失望了。求职和妹妹离婚的事进展的都不顺利,奥勃朗斯基的情绪非常低落,终于露出了沮丧的神情,并且久久不能入睡,这在他是少有的情形。
就这一个小小细节,也是只有在原著中才能看到。至今读起来,彷佛眼前就能看到一张始终挂着微笑的脸,突然成了愁容满面。
以上这3个细节就是在《安娜·卡列丽娜》的共读稿终稿中删去的细节,原著中还有很多这种细腻之处,这是只看共读稿所体会不到的。
因此,好的文学经典,就是要掰碎了一小块一小块地品尝,从细节的推敲中搭建起一个个完整的文学世界。
当然,通过看共读稿,能快速了解原著中的主要人物与故事。了解这些后,如果发现自己喜欢这本书,那么再找出原著来读一读。我想这也就是知识付费年代共读稿的使命吧——让你快速了解一本书值不值得读原著。
《安娜》剧照
3.总结与思考
在第一部分,我们了解了托尔斯泰的伟大以及《安娜》为什么至今读起来一寸寸都是活的。
在第二部分,通过纳博科夫的观点,我们知道了读文学经典,就得推敲细节。通过3个从《安娜》共读稿中删去的细节,再次体会了原著中人物的细腻与真实。
最后再说说新的认知与思考。
有人说安娜代表着理想与理想的破灭,列文代表着现实与现实的出路。他们认为只有将两个人结合起来,才能看清楚整个人生的困境与人在困境中的挣扎。
但我不这样认为。
我觉得安娜和列文都是理想与现实、幸与不幸的综合体。不能因为安娜最终走向了死亡,才说她是不幸的;而列文走向了重生,才说他是幸运的。
因为安娜选择的爱情本来就是苦涩的,她的开始就决定了她的结局。她的这个选择中就已经包含了幸与不幸。也不能说因为安娜不能像列文那样爱思考,所以才不能走出困境,安娜自始至终都在想办法走出来,可是现实不允许。
另一方面,我们之所以觉得列文是幸运的,仅仅是因为他还活着,但这真的能说明他以后就不会遇到思想上的困境了吗?时常陷入精神困境的列文,他的不幸难道就已经彻底结束了吗?
我想,列文的不幸只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结束,而不是随着故事的结束而结束。
这也是每个人一生的终极问题。小说中托尔斯泰就借列文之口向我们问出了:“假使自己的感觉毁灭,肉体死亡,那生前的挣扎与希望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有希望、就要挣扎,我们就是幸与不幸的共同体。
或许,人的这一生就是要在不幸的底色中,绘出一寸寸活的、幸福的画卷。
牧边读书
往期好文:
为什么要读经典?怎么读经典?看看文学教授传授的这些实用技巧
美国教授从300部文学经典中,总结出3个读懂文学的方法,全在这了
如何读书?这15本书足够解决你的一切阅读障碍,书单耗费5小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