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误砍树”这句谚语估计中国人都知道。为了提高砍树的效率,在砍树之前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削尖树。磨刀可以占用砍树的宝贵时间,但与不砍刀相比,砍树的时间可能更短,砍树的时间也可能更多。
似乎大家也都认同这个道理。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上面,作为30多年的老师,我发现很多家长都已经忘记了这句谚语,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
可不是吗?现如今,家长们为了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回家作业后,还要想方设法为孩子请家教,要孩子参与各类课外文化补习,虽然花费巨大,每年5万、10万常有的事,但是收效并不明显,于是就是怪老师、怪孩子,怪自己没有生一个聪明宝宝。
笔者认为,这些家长不应该怪老师、怪孩子,但确实应该怪自己,倒不是说他们生了个笨孩子,而是说是他们亲手把孩子给变笨了。
其实,学校里的各类课程和课时数,是经过教育部门科学设置的,也就是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落实教育教学的,决定一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是课堂效益和课后作业效益,而课堂效益和课后作业效益主要取决于孩子的大脑聪明与否。
那决定孩子大脑聪明与否的因素是什么呢?
认真参与课堂活动和做好回家作业当然是决定因素之一,但在老朽看来,从小到大课外各种各样“玩”的经历是另一决定因素,比如:运动、音乐、舞蹈、科技、参观、旅游等,还有一些孩子间自己创造的游戏。比起学校课程,由于这些“玩”的活动是孩子乐意参加的,所以,在从事这些活动的时候,孩子的大脑特别兴奋,过程中解决各类问题的冲动感特别强,根据科学家研究发现,那个时候孩子的大脑发育是最快、最有效的。这也证明了八、九十年代,有些男孩子不喜欢念书,一有空就喜欢在课外玩(现在都没有机会了,必须陪其他孩子一起补习),到后来,他们的智商却并不亚于那些学习优秀孩子的现象。因此,“玩”是孩子(包括中学生等大孩子)变得聪明的绝对必须的活动,家长如果把课外活动时间分配一部分在“玩”上面,就能让孩子逐渐变得更聪明,反过来提高了上课的效益和课后作业的效益,最后起到提分的作用,用我们的古话就是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而如今,家长们把孩子所有的课外时间都用于各类文化补习中,这使得孩子的大脑始终处于混沌中,决定聪明与否的脑细胞发育始终处于抑制状态,就如同带着一把钝挫的“砍柴刀”,越砍越钝,越砍越累,越砍效益越差,孩子的学业成绩难以提高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聪明的家长想到的是先“磨刀”,让孩子变聪明,从小做起,多让孩子参与一些益智活动(但不是语数外等的文化提前班),通过各类益智活动,提升孩子的智商。幼儿园为小学“磨刀”,小学为初中“磨刀”,初中为高中“磨刀”,如此,你的孩子就会永远领先其他孩子一拍,虽然没有补习,但成绩却始终在优良范围中,何乐而不为呢?
英语有一句谚语:All work,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意思就是:只补课,不会玩,聪明孩子也变傻!
家长,你记住了吗?
(作者沁阳,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上海某校校长,“赏·玩”教育倡导者,提出“赏尽人生,玩出精彩”办学理念。他反对课外补习,主张通过“赏”和“玩”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主张通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学业进步。他用了18年时间在自己孩子身上实践该理论,并轻松将孩子送入上海一所985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