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朱瞻基短命的原因】《大明风华》:明朝皇帝何以恁多短命鬼?

作者:大队三千人

去年清宫剧轮番轰炸后,最近播出的《大明风华》终于吸引了观众的视线进入明朝。

不过,因为有《大明王朝1566》珠玉在前,估计这部剧也难以出彩的什么程度,只能说看惯了大辫子的观众们终于可以换一个视觉体验了。


本剧虽然号称“历史正剧”,但甫一开播,就频频出现“明朝皇后看折子”、“礼部尚书兼锦衣卫指挥使”之类低级错误,更不要提宣宗孙皇后是靖难遗孤这种玄幻设定了。可以说,除了几个主要人物的生卒年和最基本的历史大事件,其他都属于编剧自由发挥创作的范畴。而国产编剧瞎编乱造的水平,你懂得。

一、明朝皇帝多不长寿


虽然有很多硬伤,但是本剧把男主角设置为宣德皇帝朱瞻基,这倒是相当少见的。这位“仁宣之治”的主要缔造者,在电视剧领域存在感却相当低。究其原因,除了他的爷爷永乐皇帝朱棣光芒太盛之外,其本人寿命较短,也使大众很难注意到他。

历史上的明宣宗朱瞻基,三十七岁就去世,在位仅仅十年,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估摸着,汤唯饰演的女主角再过二十多集就得守寡了。

然而如果纵向来看,朱瞻基的寿命在明朝皇帝中竟还能排个中游水平,比他短命的大有人在。他的两个儿子朱祁镇、朱祁钰,活得都比他还短。明孝宗死时三十六岁,明武宗朱厚照三十出头就死了,而天启皇帝去世时更是只有二十多岁。数来数去,大明朝十六个皇帝中,活过六十岁的居然只有三人:朱元璋、朱棣,以及刚满六十就去世的嘉靖皇帝。

按理说,明朝的皇帝,享受着整个明朝最好的生活条件,工作压力也不算最大,为何寿命却都不长?有这样一个数据,同样是270多年的时间,清朝一共只有11位皇帝,而明朝却多达15位皇帝。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明朝皇帝短命,明朝皇帝平均年龄只有42岁,而清朝整整多了十岁!

很多人把短命的原因归结于明朝皇帝纵欲过度,尤其是朱元璋一共26个子女,出了名的好色,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朱元璋却是明朝皇帝中最长寿的活到了71岁,再者说乾隆活到八十九岁,他节欲了吗?所以说纵欲早死的根本是历史学家找不到原因不负责任的一种推脱!

二、伴君如伴虎

有个陈年老段子,说曹操杀华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闹事件。

其实,明朝的太医也常常要碰到这种惊心动魄的事情。按照明朝的规定,“误(误诊皇帝)则大不敬”,要处斩;“故(故意用错药)直以谋大逆论”,全家都会遭殃。所以,如果皇帝生病治不好,头一个倒霉的便是给他开药方的太医。《明史》记载,朱元璋外甥李文忠因医治无效逝世后,“诸医并妻子皆斩”——这还只是皇帝的外甥。


而且,只要皇帝病死,不管是不是不治之症,太医们必然会被大臣弹劾。风险如此之大,收益却不成正比,如此一来,即便有良医常驻太医院,他们开方治病,也往往以保守温和为主,生怕稍有误差,便背上“弑君”的罪名。

嘉靖年间,壬寅宫变,嘉靖皇帝被宫女用白绫勒得半死不活,治疗他的任务落在了太医许绅头上。许绅逃无可逃,开了一副活血的药方,也不知道能不能救活嘉靖,在进宫之前对朋友说:“吾此药自分不效, 必先自尽。”最后虽然皆大欢喜,救活了嘉靖,许绅也因此收获了明朝太医里绝无仅有的荣誉:他拥有了从一品头衔“太子太保”,正二品实职“礼部尚书”!但许绅却被这巨大的心理压力压垮了,升官发财也没有用,次年他就惊忧病死。

后人评价这位太医是“冒死进药”,连看病都有生命危险,这医生的工作实在是不好干。写下《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在太医院呆了一年便辞官返乡,恐怕也与这恶劣的工作生态有点关系。

三、滥竽充数的太医


看过《万历十五年》的读者都知道,明朝的文官集团,一直处处压制武官。其实,明朝太医的处境也跟武官差不多,也受到文官集团的非议。成化皇帝朱见深驾崩以后,礼科给事中韩重等立即上奏新登基的弘治帝,要求打压之前被升迁的诸多太医。在韩重口中,任义、仲兰等太医“俱以庸医滥叨重用,或因进药小效而冒受金帛,或以子弟假通医术而擅开军役。”但事实上,任义、仲兰等人都是有口皆碑的一代良医。

弘治朝的明臣王恕,也是反太医晋升的一贯力量。弘治五年,名医王玉上奏请求升为院判时,就遭到了他的弹劾。王恕甚至认为,王玉“不安职分,希求升授,于理不可,论法难容”,应该被拿送司法追究。然而,众所周知,王恕等人打压太医的背后,隐藏着传统社会一贯的重文轻术,维护儒学正统的态度。

给皇帝治病要冒如此之大的风险,而太医又被文臣们斥为“杂流、末艺”,地位不高,那么自然较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有志于医学。因此,虽然明朝也对太医的选拔考核作了种种规范,但明朝的太医院里,依然混杂了不少德不配位的关系户和世代因袭职位的医户,他们的技术水平如何,举一个刘文泰的例子便可知道。

刘文泰此人身为御医,连本草都不大精通,弘治皇帝令他校对本草,他竟请求改让翰林院负责,气得阁老刘健上疏力争:“岂有词臣为医士校书之理!”但他善于钻营,拉了不少关系,一直官运亨通,从普通御医升到太医院院判,又从院判升到院使。

成化二十三年,明宪宗朱见深病重,刘文泰参与了抢救工作,当然,没成功。礼科给事中韩重上疏弹劾刘文泰,说他是“以庸医滥叨重用”,害死了宪宗皇帝,应斩首示众。但刘文泰躲过一劫,只是降了一级,没过几年又升了回去。

等到弘治皇帝病重时,刘文泰又参与到对弘治皇帝的抢救工作中去,这回他是实打实地用错了药,“误用热剂”把弘治搞的“鼻血骤崩”,不治而亡。朱祐樘走完了短暂而有为的一生,跟随他而去的还有他创立的“弘治中兴”。一朝明君把大明王朝推向正轨的一切努力,最后都因为一场“感冒”而功亏一篑。


四、皇帝找死谁敢拆穿?

明朝的老百姓也早就知道太医院的不靠谱,街头巷尾流传着几句谚语,讥讽明朝四大不靠谱的部门——“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

其实,给皇帝治病,属于类似给老虎拔牙的高危工作,太医们如此战战兢兢,小心保守,也是给皇上逼出来的。

皇帝们当然不会满足于只靠太医院治病,为求长生,明朝皇帝中普遍存在着服食丹药的现象。 所谓丹药,到底含有那些成分,我们如今已不得而知,不过按照传统炼丹的套路,大同小异,采取各种矿物炼制而成,应该都含有如铅、汞之类重金属,总而言之,肯定不利于健康。

明代帝王有明确记载服食过丹药的,除了最出名的痴迷修道的嘉靖皇帝以外,还有明仁宗朱高炽、明宪宗朱见深、明穆宗、明光宗朱常洛(因此还酿成了明末三案之一的“红丸案”)等,就连号称明君的明孝宗,也曾让宦官李广为他搞“丹术符水”的修炼。

就算太医知道服食丹药有害健康,难道还能劝皇帝放弃炼丹吃药,养成良好的养生习惯不成?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即位十个月即暴病身亡,据大臣疏中所言,便是因为“皆憸壬小夫,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而穆宗皇帝也是因为服用类似药物,“致损圣体……遂不能视朝”。而明孝宗在李广罪行败露后,还特地嘱咐,抄家时注意搜索李广有没有私藏靠谱的炼丹秘方,结果秘方没搜出来,反而搜出了一本记录大臣们行贿情况的账本。虽然这些皇上们都因为乱吃药前赴后继地殡天了,但后继者依然没有放弃服食丹药的传统,对丹药的迷信可见一斑。

明朝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差,中后期多位皇帝,常年不上朝,国家大事全交由年老的首辅来处理的,但寿命却还是短暂,几位皇帝都在壮年时期溘然长往,频繁的更换皇帝也为国家埋下了不安的隐患。

说了这么多,其实,死生有命,在古代医学不发达的情况下,长寿实在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在抗生素发明前,人类平均寿命一般在40岁左右,因为婴儿死亡率高、出生风险高,中国历史上共产生了335个皇帝,虽然有被暗杀、夺权的风险,但整体保健水平较高、日常风险低,可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41岁。所以,明朝皇帝的相对清朝短寿,在当时是较为正常的现象,如果计算一下普通百姓的平均寿命,恐怕比皇帝们还要短得多呢。

参考资料:

1. 程彩萍,明代中后期宫廷医官生存状态探微,《历史档案》,2018年

2. 王云鹏、崔永胜,“传奉官”中的医官及明初太医院医官——读《“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潍坊学院学报》,2013年

3.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

4. 朱国祯,涌幢小品,上海古籍出版社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