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爸爸凯:
有这样一个谜:你是风。我是沙子。(打破自然现象)。
如果你关注每天的天气预报,你肯定会留意到中央气象台持续发布近10年最强沙尘暴袭击北方的预警。对了,谜底就是沙尘暴。
自古以来,沙尘暴就是我国北方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
除了历史文献和古代科学著作,我国古代诗词中也有不少有关沙尘暴的描写和记载。
李益: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一年春天,晚唐边塞诗人李益经过陕西破讷沙漠,不巧遇上了沙尘暴,他见景生情,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度破讷沙》:
度破讷沙(唐)李益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时,总有春来何处知。
沙尘暴本来场面十分恐怖,但诗人用诗的语言,记录了自己亲历的一场沙尘暴,却写得十分有气势。
首句“眼见风来沙旋移”,高屋见瓴,气势逼人,仅一个“旋”字,足见风沙来势之迅猛激烈。
正因为有了这样震撼人心的亲身经历,诗人才会有“经年不省草生时”的联想。在这茫茫迷蒙的沙碛上,恐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吧。
不过诗人襟怀博大,生性乐观,接下两句,诗意为之一转:请不要说塞北看不到山花烂漫吧,总会有春的信息的。
是的,没有一个冬天不会逾越,也没有一场沙尘暴不会消散,明媚的春光总会来到人间。
沈括: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洛阳尘。
延州(宋)沈括
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宋代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一书,记载了他在延安考察中发现了“石油”,说这种物质“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帐幕皆黑”。
沈括为此还特地吟咏了一首七言绝句《延州》。
延州,就是今陕西省延安市。
二郎山,指陕西省宜川县的七郎山与八郎山。
“洛阳尘”源自西晋文学家陆机在《为顾彦先赠妇诗》,他曾经这样写道:“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西晋以洛阳为京都,这里的“京洛”就是洛阳。这两句诗说,洛阳这个地方沙尘多,而且大得可怕,沙尘一来,白衣服都被染成黑衣服了。
沈括《延州》诗的大意是说,七郎山与八郎山下,瑞雪纷飞,立马支起帐篷,像边塞人那样过起游牧生活。
冬天还没有过去,老百姓烧石油,冒出浓浓的黑烟,像洛阳的沙尘暴一样,把白衣服染成黑衣裳,怎么也洗不干净了,真是特别令人生厌。
这种讨厌的沙尘暴,居然如此顽固,它至少粘了人类一两个世纪。
陈与义: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沙尘一并来。
宋宣和四年(1122年)初秋时节,宋徽宗太学博士陈与义,由洛阳经中牟入京城开封讲学。
原本秋高气爽,令人好不惬意。不料遇上了沙尘暴,十分懊恼,写下《中牟道中》绝句二首,其中一首云:
中牟道中(宋)陈与义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沙尘一并来。
诗人骑马赴任,一路上金风送爽,杨柳婆娑;蜻蜓在空中飞来飞去,刚飞近马的身边,想落在马背上休憩一会,可是又惧怕马的大尾巴,于是很快又飞离而去。
原本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活脱脱一幅生机勃勃的初秋画图。然而可恶的是,突然刮起了沙尘暴,吹得人睁不开眼睛,真是令人扫兴之至。
要是能跟大自然“预约”一下,叫沙尘别跟凉风一块儿来,那该多好啊。
诗人这样的假设,真是妙不可言神来之笔。
小结:
将人见人恶的沙尘暴,变成诗意盎然的场景,这就是汉字的魔术,是古诗词的魅力。
沙尘暴虽然困扰人类由来已久,但我国一直坚定不移地在和它斗智斗勇。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下,我国多地上演了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肆虐在古诗词中的沙尘暴,千载嚣张,十年尤甚,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必将谱写“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