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贾尖,贾中浩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修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其父苏洵和弟弟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并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其绘画,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论画影响则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词、文、书、画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文章也写得好,因而也经常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恃才放旷写下豪言,张贴在自己的书房门上以显示自己的才华,对联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被残酷打脸的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自从被打脸后,苏轼发奋读书。北宋嘉祐二年,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参加考试的学生有苏轼、其弟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这一届科考,因此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当年考试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当他读完一篇《刑赏忠厚论》的考卷时,赞叹不已。他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将本应第一名的试卷定为了第二名。放榜后,按礼节考中的学生要去拜谢主考官,谁知以第二名身份来的不是曾巩,而是年青的学子苏轼,欧阳修才知道自己误会了。《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写,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苏轼,竟让他屈居第二。再让苏轼送来他原来写的文章,篇篇才学横溢,更是赞叹不已。于是写信给当时声望颇高的梅尧臣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出人头地”这个词儿就是这么来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