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取消题汉和衡水一中当地招生资格,不仅超出了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范围,客观上也不利于当地学校在相互竞争中提高教育质量。
胡勇
据报道,河北省廊坊市教育主管部门近日通过官方微信发文,限制了衡中和民办学校在廊坊市内的招生,其中廊坊招生“计划非常不认真,随意更改”,导致衡水一中2017年度招生计划核裁军。
此前一天,包括承德、石家庄等在内的河北多个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同样以文件形式,对衡水一中的新一学年招生计划进行限制,甚至提出3年内禁入等。由于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衡水一中近年来受到各地考生及其家长们的青睐,致使河北其他地市的一些考生纷纷前往衡水一中,就读高中、备战高考。因此,此次河北一些地方的“限衡令”后,因其涉及许多考生的切身利益,一时之间引发社会舆论的关注。
对于衡水一中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人们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同时对于其招生过程中的违法违规之处应当依法依规责令其整改。然而,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政府行政机关,应当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看待和解决行政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超越职权;既不能违反决策程序,也不能违反实体规范。
“法无授权不可为”是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未赋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限制、取消其他地区的中学在本地招收高中学生的权力,更未赋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剥夺考生们跨地区选择高中的权力,因此,河北省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发文限制、取消衡水一中在本地的招生资格,无疑变相剥夺了考生们选择高中的权利,这不但超越了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权范围,在客观上也不利于本地学校在相互竞争中提高教学质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物质产品质量的提高有赖于竞争,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样有赖于竞争。通过地区封锁和市场垄断,也许可以得利于一时,但由于其遏制了创新的热情和发奋的毅力,终究无法长远受益。而且事实上,教育主管部门的一纸文件也很难真正捆住考生们的手脚,只不过为他们选择心仪的学校平添了一些障碍。
当前,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正在全面深入向前推进,全社会学法护法、遵法守法的观念不断提高,解决问题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风尚也已初步形成。我们期待河北上述地市的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及时回应考生的关切,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