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或字多两撇】欧、颜、柳、赵四体结体和笔法

欧洲,安,流,调查体勾结和笔法

楷书也有各种字体风格。例如《爨龙颜》、《爨宝子》、《始平公》、《郑文公碑》、《龙藏寺碑》、010

但是各种楷书体中,从学习过程的程 序来说,似应有个先后。这种先后划分的根据是,那些书体的作品更适合练基本功,更适合打基 础的;那些碑帖更适合借鉴来创作的,更具有艺术情趣的。这确实是应有所区分的。所以,历史 上形成的以欧、颜、柳、赵四家书体作为写楷书练基本功的范本并非毫无道理的。唐朝是楷书的 鼎盛时代,以法度严谨著称,有所谓“唐尚法”之说。欧、颜、柳三家都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是 唐楷的代表书家,虽然他们的楷书风格不同,各有特点,但都出规入矩,法度严谨,适合初学者打基本功,学法度,练习结体、笔法。赵孟頫是元代大家,书法学晋唐人笔法,结构紧密平和,风 格秀媚,很受人们喜爱。所以,初学书法者可选一家先学。现将他们的楷书特色和如何临写作一 介绍。

(一)欧阳询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是初唐著名楷书家,《旧唐书》说:“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咸以为楷模焉。”他还在翰林院教过书法,当过太子率更令,故人称欧阳率更,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欧书瘦硬,法度森严,笔力险劲,有“金刚瞋目,力士挥拳”的称誉。但也有人批评说:“伤于清雅”,这是由于结体严密,骨力很足,缺少自然飘逸的气息。

他的楷书有《皇甫诞碑》、《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等。

1.欧字结构

欧书结体态势纵长,点画安排严密,稍写不当,不是失去点画间的呼应,就是破坏整体的方正平衡,甚至影响重心稳定。如“宫”、“抗”、“下”三字(图48)。欧字的宝盖往往左紧右抒,但却恰到好处;如临写时稍稍延长,就破坏了结构的严紧。“抗”字是左右结构,为了改变平正呆板,欧字把抛钩改变弧度,斜下出去;但临写时把它过分强调,结构就散了。“下”字下一点,紧贴横竖画直角当中;如往下移,结构就散了,重心也不稳定了。


结构性的上下、左右比例摆不妥当,也破坏了欧字结体。如“峥(崢)”“珠”、“饮(飲)”等字(图49)。“崢”字的山旁短,“爭”字主体长,故要靠上,“山”字中间画与“爭”字始笔同平。如果往下写平了,字也就散了,就毫无生气。“珠”字“王”旁和“朱”字都可以写成长方形,五个横画加左右撇捺,安排既有错落又基本一致。如果两字大小悬殊、左右距离拉远,就造成结构性错误,相互缺少联系,变成两字。“饮”字是左右对称结构,但“欠”字笔画斜线交差,欧阳询为了写得有变化、不平正,首笔撇和“人”字写成正三角,虚其中心。如果把“欠”字往上写,整个结体就不平稳了。

上下结构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如“暑”、“壑”、“云(雲)”(图50)。“暑”字上方“日”字占三分之一,“土”字的竖画正对上面“日”字中间在一直线上,是字的中心线,下面“日”往右,故斜撇左下长,以稳定重心,显得瘦劲挺拔。临写时如将两部分写得比例不当,上下“日”写得一般大,重心就不很稳了,头重脚轻,失去欧书“险劲”的特色。“壑”字上半占三分之二,上半部分左密右疏,故下“土”字竖笔靠右,上部“又”字右撇写成竖斜笔,让出中心使土字竖笔插入,造成左右平衡、上下连接的紧密结体。“雲”字有意将第二笔短竖提高到首笔短横一样高,缩短宝盖的空间,形成上下对称,把“雨”字四点和“云”字两横画写得纵挺,形成中宫紧密,上下对称呼应,灵秀纵挺而有变化。


欧字的三点水的写法有两种基本形态,如“池”、“涧(澗)”的水字偏旁。一种如“池”字,三点形态浑厚紧密,粗细长短基本一致,上两点俯下,第三点上仰,形成三角态势。另一种如 “涧”字,三点水写法,一、三点成两个三角形上下反正呼应态势,中间是一个向下短撇,把上下两点连系起来。但是欧字三点水的点的形体、态势是因字而异的,如“满”字的三点水的形体、位置、态势就是因避让关系而确定的,和“涧”字略有不同。(图51)


欧字“戈”字写法很有特点。由于欧字是纵长的长方形体势,他把带“戈”字的字往往写成正三角形结构,如“武”、“代”、“我”等字,以“戈”字竖斜笔起笔为三角形的上角起点,横画短,上面紧收,下部放开,故竖笔下部分超出正三角虚线往外伸。如不抓住这个特点,就写不好欧字的“戈”法。(图52)

那么,欧字结构在临写时要注意哪几个方面呢?


一是要注意欧字结构体势。欧体结构总的讲是纵的体势,但也是随字体自然态势而定的,如 “之”、“人”、“沉”等(图53),都是因字本身自然处横势,如“沉”字的抛钩的处理,下部分把撇写得短而斜,让出抛钩竖笔斜向内,然后转换笔锋往外延伸顺势又转换笔锋钩出。钩出时不像其它书体那样强调顿挫。故临写时首先要观察欧字的体势特点。


二是要注意每个笔画的周围空间,即每一点画的长短、斜曲、横竖和笔势在整个字中所占的位置。每一笔画只是许多笔画中之一,它必然和别的笔画发生相互关系,书写时必须注意。

三是要注意每个字中的主笔。凡是有两画以上的字,总有一画是主笔。主笔在一个字中是重要的笔画,起着主要构架作用,犹如房屋构架中的栋梁,它的长短、斜曲、粗细都是根据其它笔画来定的;反过来说,它也影响其它笔画的长短、斜曲和粗细。如“之”字,主笔是下一横长捺, “人”字的长捺是主笔,“可”字竖画是主笔。复体字往往有两个主笔。如“物”字,“牛”旁竖笔是主笔,“勿”字半框是主笔。如“将(將)”字,“爿”的竖画是主笔,“寽”字横画是主笔。“应(應)”字中“广”字的撇笔是主笔,“心”字横钩是主笔。写好主笔就能抓住字的框架中主要笔画和神气所在。(图54)


2.欧字笔法

(1)点的写法。欧字的点法很多样,根据字的自然结体来确定点的态势。

字头的中心点,如“之”、“寔”、“帝”、“廊”、“交”、“宫”。(图55)


曾头点,借用曾字字头两点称之,如“盖”、“兼”、“兹”、“公”等字(图56)。因每个字自然结体不同,故上两点的体势也有别,写法也不同。



三点水旁,如“池”、“汉(漢)”、“流”等字。(图57)


下四点的写法,各点体势不同,基本是左右两点要呼应。(图58)


(2)横画写法。主笔横画写法,如“可”、“是”等字的横画(图59),逆锋抢笔入笔后往下顺势稍顿即往右行,有不重的顿挫笔,比颜字、柳字顿挫都轻。


非主笔的横画写法,用中锋顺笔入,笔画细硬,或由左细到渐粗收笔。如“壁”的短横画, “痼”的第一短横画,“扶”字的横画等。(图60)


第三种横画,在收笔时即转入竖笔的转折笔,此种横画线细,转笔竖画粗,如“则(則)”、 “百”等字。(图61)


(3)竖画写法。欧字竖画比横画粗,横轻竖重,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中心竖画的写法。逆笔向上往右顿后笔锋往下行,到收笔时停顿往右收锋提起,成所谓垂露状,如“中”、“下”字竖画;另一种是收笔时停顿回锋,成垂针状,如“千”字、“奉”字。

第二种带横画的折笔短竖画,也可分两种:一种是短竖画,左短顺锋下收成垂针状,上细(图62)


下粗或上粗下细,右短画成右撇笔,如“东(東)”、“京”、“神”、“男”。另一种是中竖画,或类似短竖画写法,或类似中心竖画的写法,如“高”、“思”,类似短竖画写法;“其”、视(視)”,则如中心竖画写法。(图63)


(4)钩的写法。欧书挑钩,短促而锐,有的只表其意;右钩则成上撇状,抛钩则随势成捺状。这都是欧书的特点。如“月”、“灼”、“乎”、“长(長)”、“绝(絶)”、“元”等字,钩的态势都有所不同。(图64)


(5)左上撇和左下撇的写法。因在字的位置不同,有轻重细粗长短撇的不同。如“永”、 “我”、“泉”、“夏”等字。(图65)


(6)右上撇和右下捺的写法。也因在字的不同位置而有不同形态。如“水”、“交”、“金”、 “之”等。(图66)


熟记欧字点画结构和笔法特点,并反复进行临写,然后分段进行临写《九成宫》帖全文。

(二)颜真卿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是中唐时期书法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被封为鲁郡公和平原太守,故又称颜鲁公、颜平原。一生耿直忠厚,屡被贬官。在反对“安史之乱”中首举义旗,影响广泛,后被朝廷派去招抚叛将李希烈,持节不屈,被绞死在河北隆兴寺。他是个很有创造性的著名书法家,改变了“二王”侧媚流便书风,创造了反映盛唐雍容伟壮的风格,吸取了篆、隶中锋用笔,结体雄伟,线条浑厚,横轻竖重,蚕头燕尾,富有时代特色。他的作品留存下来有60 余件,楷书作品也有20余件。主要的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鲜于氏离堆记》、《中兴颂》、《八关斋》、《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

《多宝塔碑》是颜氏留存下来的最早一块碑帖,可以看出受隋碑书体影响,运笔遒劲丰厚,方笔为主,兼用圆笔,线条变化,横轻竖重,结构严谨,借让有法,力求匀整方劲,对初学颜书者适合练习结构笔力。

1.颜字结构

颜书总的说,结体趋向横势,和欧字相反。特别是颜真卿后期作品,体势有一种往外的膨胀感,显示出它的雍容。《多宝塔碑》的字,即使自然结体纵长,也尽力往方正态势去写,也有一种向横向的张力感,虽然总的讲是方正的。从《多宝塔碑》局部(图67)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体方正而处横向态势;二是结体紧密,各点画之间平正,横轻竖重,避就、俯仰、呼应非常得体;三是顿挫鲜明,一丝不苟;四是章法、布局茂密,行、字距间距离相差不大。

此帖字体表现几部分组合紧密,如左右、上下之间,相互依靠、穿插、呼应,各得其所。


偏旁和主体部分依靠紧密。如“程”、“浍(澮)”、“娠”、“龙(龍)”等字(图68)。“程”字 “禾”旁的撇、短横、右捺点的收笔都紧靠“呈”字,而左旁的起笔则向左边的空间舒展,“呈”字末笔横画则又深入“禾”的下部空间。相互依靠、伸延,使两部分形成紧密的结构。“澮”字三点水上两点紧靠人字左撇上部,“龍”字上两横画收笔紧靠右边,形成左右紧密的结构。如写不妥当,结构就散了。在此帖的左右结体中,细致观察都可以找到这种联结点。临写时要特别注意这种穿插。


左中右三体结构,也非常注意避就、穿插,结体紧密。如“树(樹)”、“征(徵)”等字(图 69)。“樹”字中间部分最后横短画插入左边“木”字的下部,“寸”字横画起笔和下部钩与中间的 “口”字和下横画相互呼应,使三部分紧密联结一起。“徵”字的中间“山”字为了避就“文”字左旁,写成斜势,左紧靠双人旁,右让出“文”字上撇,往中穿插。


上下组合结构,也是很紧密的。如“梦(夢)”、“童”、“耸(聳)”、“落”(图70),就是通过不同办法使它形成紧密的整体。“夢”字草头和“四”字写得十分紧密,“夕”字斜点正处在重心处,虽然斜撇很长,但是重心稳定,结构严谨。“童”字的“里”字竖画出头,加强了与上面 “立”字的紧密联系。“聳”字把“耳”字插入“從”字双人旁和捺笔中间,将两部分变成一个整体。“落”字草字头、三点水、“各”等三部分避就、穿插,形成紧密结体。


颜字“走”字捺笔的结构很有特色,上有两点,“了”字很小,捺笔长而重,一波三折的弧度则随上部分字体而有差异。如“莲(蓮)”、“游(遊)”、“道”、“遂”等字。(图71)


颜字的“戈”法不像欧字那样有特点,结构比较平凡,基本写法一致,只是长短斜度有所差别,其结构也是三角形,“戈”字竖笔起笔是三角形上锐角。如“感”、“式”、“灭(滅)”、“我”等字(图72)。但有的(如三体并列结构的字)就不是呈现三角形结构,如“识(識)”字等。欧字的“戈”字结构在整个字中也成三角,但上角度更尖锐,故纵长。颜字《多宝塔碑》的戈法,三角底线角度大,更接近等边三角形。


临写颜字《多宝塔碑》,在结构方面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要注意《多宝塔碑》字体结构方正而趋向横势的特点。临写时对整体字有一个总的概念,观察字的点画安排,看从哪几个点和笔画的安排才具有这种方正感。也就是从整体上去把握此帖的字的结体特点。如“京”、“西”、“水”、“宿”等字。“京”字第一横画的起收笔和下部 “小”字的两点,用线画出来即是长方形。“西”字第一画起收笔两点和“四”字底画起收笔两个点即成扁的四方形。“水”字的左右撇捺起收笔点往上下延伸到竖画起收笔高低度,即成四方形。 “宿”字的宝盖竖笔起笔点和钩的起笔点往下画线到人旁竖笔收笔,“百”字右竖画收笔也成长方形。(图73)


第二,注意点画在整体字中的位置。每一点画的长短曲直都要根据周围笔画来确定,犹如一部机器的零件,不符合比例规格就安不进去,在整个字中就失调了。

第三,要注意每个点画的写法特点。笔法和结构是分不开的,如点画的态势就会影响字的结体。如“手”、“平”等字。“手”字的横画,左轻右重,左长右短,完全靠右边第三画的粗重停顿的力量才支撑住平衡,否则就要向一边倒了。“平”字第二横画是主笔,左长右短,靠起收笔的顿挫才取得平衡。(图74)

2.颜字笔法

(1)点的写法。颜字《多宝塔碑》的点不如欧字的点变化丰富。但也因点在字中的位置不同和自然结体不同,写法也有变化。字头中心点。结体长的字,字头中心点都紧靠横画,态势有向左的也有向右的,如 “宝”(寳)”、“庆(慶)”等字;粗细随字体的笔画多少而定,笔画多的字中心点笔画比较轻细,笔画少的字点画比较粗重。结体扁的字体,中心点离开横画,取位较高。如“主”、“祖”等字。(图75)



曾头点。此帖的曾头点,一般都是左挑右撇,形成俯仰之势,或左捺右撇,但点画粗细态势也是因字而异的。如“并(並)”、“若”、“遂”、“瓶”等字,采用各种形态写法。(图76)


第三,要注意每个点画的写法特点。笔法和结构是分不开的,如点画的态势就会影响字的结体。如“手”、“平”等字。“手”字的横画,左轻右重,左长右短,完全靠右边第三画的粗重停顿的力量才支撑住平衡,否则就要向一边倒了。“平”字第二横画是主笔,左长右短,靠起收笔的顿挫才取得平衡。(图74)

2.颜字笔法

(1)点的写法。颜字《多宝塔碑》的点不如欧字的点变化丰富。但也因点在字中的位置不同和自然结体不同,写法也有变化。字头中心点。结体长的字,字头中心点都紧靠横画,态势有向左的也有向右的,如 “宝”(寳)”、“庆(慶)”等字;粗细随字体的笔画多少而定,笔画多的字中心点笔画比较轻细,笔画少的字点画比较粗重。结体扁的字体,中心点离开横画,取位较高。如“主”、“祖”等字。(图75)


三点水。《多宝塔碑》三点水旁笔法上没有更多的变化,在态势上,上两点往下处俯势,第二点出锋带丝,第三点往上仰挑如撇。只是因字形位置上有所不同,轻重也有差别。如“注”、“潜(潛)”、“涛(濤)”、“池”等字。(图77)


下四点。是“心”字的变形。《多宝塔碑》的下四点,各个字有态势的变化,四点之间总的趋向是向心的态势,左右两点下部向外,四点之间有向背呼应的关系。如“无(無)”、“然”、“熊” 等字。(图78)从以上各种点的写法,基本上可以掌握《多宝塔碑》点的写法。虽然点在各种位置会有形态的差异,但写法大体是一致的。如“绝(絶)”、“於”、“弥”、“金”等字。(图79)


(2)横画写法。《多宝塔碑》的横画,一般比较细,左低右高欹侧的笔势,主笔横画收笔重顿,起笔或逆锋入笔或顺锋入笔,起笔稍重,运笔到中间细。如连竖笔的横都比较纤细。

主笔横画如“手”的长画,“不”的横画,“若”的第二横画,“寺”的第三横画,“年”的长横画等,起收笔虽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分两类:一是起笔顺入,收笔顿挫重;二是逆锋入笔,或露锋,或藏锋,收笔也重。其它横短画笔法也大体相同。(图80)


(3)竖画的写法。总的讲竖画比横画粗重,中心竖画呈垂针状,偏旁竖画呈垂露状,转折处呈方折。带钩竖画,分为两种:一是起笔逆入顿挫重,下行垂直或稍内擫,收笔时往左停顿后稍稍提起猛然挑钩。二是呈弧状,起笔往左逆入稍为停顿后顺势往右弧下行,收笔时停顿有挑出之意。各种竖画都显示出强劲的笔力,有入木三分之感。

中心竖画,如“华(華)”、“中”、“半”、“千”等字。(图81)


偏旁竖画具垂露状,如“开(開)”、“有”、“桢(楨)”、“怀(懷)”等字。(图82)

带钩竖画,如“水”、“木”、“舍(捨)”、“持”等字。(图83)

(4)钩的写法。《多宝塔碑》的钩都呈强劲有力的长三角形,露锋成尖状,用笔干净利索。有的只具钩意,有如垂露笔,或稍出锋。右钩起笔停顿重,如同钉子,收笔尖细。

竖画钩,如“列”、“相”等字。(图84)


抛钩笔法,如“也”、“兆”等字。(图85)


(5)左上、下撇笔法。《多宝塔碑》的左上、下撇,笔画劲而细,刚中有柔,犹如飞矢。如 “水”、“如”。起笔顿挫重,行笔逐渐细成尖状。行笔速度稍快,才能露锋有飘势。若行笔滞留,就写不出气势。(图86)


(6)右上撇、右下捺笔法。《多宝塔碑》撇笔,一般讲是左轻右重。故右上笔较粗短,右下笔是捺笔,是字中最粗重的笔画,要十分小心行笔,行笔要稍慢。捺笔多数成出锋,有的出锋前有明显的停顿痕迹,也有的是成点状而不出锋的捺笔。如“永”、“象”、“之”、“怀(懷)”等字。


临写全文以前,最好先练习《多宝塔碑》字体的点画写法,掌握结构行笔的特点,然后再进入全文局部的临写。(图87)

(三)柳公权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是唐代晚期著名书法家,专长楷法。他的书法先学唐初书家,后学颜真卿。他的楷书,既继承唐初诸家侧媚取态,又吸取颜真卿雄强气度,形成具有特点的“柳体”,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他的楷书,笔力劲挺,结构严密,中心攒聚,四边伸张。柳公权留存下来的碑版很多,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著名,是学习柳体的好范本。

1.柳字结构


柳字的结构,一方面稍稍改变颜体完全方正体势,采用“二王”以来侧媚取姿的意趣,结构呈现左紧右舒,右肩稍稍抬起,横画大多是处理成左低右高。另一方面又基本保持了结构的方正,正面视人,吸取了颜体的雄强气势。结体中宫部分点画安排严紧,突出了四边笔画的伸展,如横竖画、撇、捺笔的起笔收笔时,不时地有意超过长度,出现或左伸右短、或右伸左短的笔画。线条粗细较一致,不出现粗细悬殊的横轻竖重的现象,这都是为了表现柳书挺拔刚健的特点。线条用笔以出锋棱的方笔为主,转折处稍有圆转的笔意。(图88)


偏旁和主体部分结构变化较多。有偏旁重而主体轻的,如“依”、“彼”、“馀(餘)”、“弥”等字(图89),有意强调偏旁的位置和力量。

偏旁与主体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显示结构上的变化,如“接”、“议(議)”、“烬(燼)”、 “源”等字。(图90)



左右两部分并列结构的字,联系较密切,通过笔画的穿插、呼应,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如“”、“雄”、“亲(親)”、“既”等字。(图91)




上下结构组成的字,一般呈纵势,长方形,上下呼应,联系紧密,如“皇”、“智”、“响(響)”、“惊(驚)”等字。(图92)

但是,柳字有的结构也不严密,或过于空虚疏散,如“符”字;或过于偏扁,如“超”字;有的失调,如“待”字等。在临写时,要有所选择。(图93)


总的讲,临写柳字《玄秘塔碑》,在掌握结体方面,要注意:

第一,《玄秘塔碑》字体的结构可分三种。一是处纵势长方形结构;二是呈横扁方形结构;三是又小又扁的一些特殊结构。在临写时对结体应有一个大的概念,注意纵横的比例,点画的横斜、长短、竖直都是在这大的比例中变化。

第二,临写时要注意柳字结体中宫紧密、四面伸展的特点,要看清字中哪些笔画在整个字中超过比例的长度、斜度、横度,这是柳字所强调之处。

第三,注意此碑中有的结体点画不协调的字,可以不必临写,或者不必完全照临,可以作些调整。如“阐(闡)”字,“門”字过大,“單”字过小。又如“括”字,整个字歪向左方,且偏旁 “扌”和“舌”字也拉开了,这是偏旁横画短,“舌”字横画左方短,“口”字左竖画又斜向右面造成的。(图94)


2.柳字笔法

(1)点的写法。柳字中心点变化不多,大同小异。可分两类:一是斜点,即逆笔斜向上左方,斜往右下顿,或露锋,或不露锋。如“玄”、“帝”字;二是竖点,由于字结体长,竖点处在横画中间,即笔锋逆上斜顿后往横画中间运笔,回锋收笔。如“家”、“室”等字。(图95)

曾字头两点,都采取左顿右撇的呼应写法,如“祥”、“道”、“义(義)”、“盖”;但个别的也有例外,如“僧”字即采取两点顺势的写法。(图96)

三点水旁写法。柳字的三点水旁无很大的变化,上两点俯下,第三点往上挑,起笔时如捺点后笔提到上头猛往上撇如流星,如“滔”、“法”、“沙”、“注”等字。(图97)




下四点写法。一般四点左右呼应,右方偏大,左方偏小,各类字体势基本相同。如“无(無)”、“显(顯)”、“然”、“为(為)”等字。(图98)

(2)横的写法。柳字主笔横画的笔法大致一样,采用逆笔入、往下蹲成方笔,往右行时笔锋稍稍提起,中间稍细劲,到右收笔前再稍稍往下按,逐步加重到收笔时先往上再下顿成蚕头状方笔。如“方”、“大”、“其”、“无(無)”等字。(图99)


(3)竖的写法。柳字竖画以方笔为主,两头往左成弯曲势,收笔也分垂露和悬针两种。如“千”、“佛”、“不”、“神”等字。(图100)

(4)钩的写法。竖画钩的写法。柳字的钩很有特点,竖画下蹲收笔用笔尖往左挑,如同树上长刺状。如“殊”、“利”、“东(東)”、“林”等字。(图101)


抛钩的写法。柳字抛钩似竖画钩的横写,从竖画经弧转入横画到收笔时,把笔肚子往上蹲后提笔往上挑出成尖状。如“光”、“施”、“悉()”、“既”等字。(图102)


(5)左上、下撇笔法。左上撇笔锋逆入下蹲迅猛挑出,犹如策马挥鞭之势。柳字左上撇,用笔挺拔,方笔而不露锋。左下撇笔,其形态如象牙,长而有捷势,遒劲飘逸。如“水”、“家”、 “教”、“为(為)”等字。(图103)


(6)右上撇和右下捺笔法。柳字的右上撇势如鸟翻身腾凌而进,但起笔停顿有重和轻之分,重则成圆转浑厚,轻则成方笔挺拔。柳字捺笔一般很重,笔锋逆入以后回锋铺毫逐步往下按,到撇出前稍停顿撇出收笔成出锋,如“水”、“家”、“教”、“来”。或成为不出撇的短捺笔,如“依”字,捺笔成往左收之势。(图103)

(四)赵孟頫

赵孟頫(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洲(今浙江吴兴)人,元代著名的书法家,擅长各体,对真、行、草、隶、篆书都有研究。历史上像他那样对各体都擅长的书法家也是少有的,尤其以行楷书造诣更加精深,有自己的独特书风。他最早学宋高宗思陵的书法,后来上追晋唐各家,曾经数百遍临写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他用笔圆转流美,极富姿态,结构安排精巧,风格清雅秀劲,很受后人喜欢,认为他“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匹敌。”(焦竑语)也有人说他“妍媚纤弱,殊乏大节不夺之气。”(《书法雅言》)但这种评论并不公允,主要是指他以宋皇室后裔参加元朝做官这件事引起的。

《胆巴碑》是赵楷书代表作之一,写于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是奉旨书写的,字体秀美,自然率意中颇有法度,是临写赵体的好范本,且是墨迹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用笔。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胆巴碑》,是根据故宫博物院藏的墨迹本割裱影印的。他留存下来的作品很多,如《妙法莲华经》(小楷书)、《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楷书)、《湖州妙严寺记》、《道德经》(小楷书)等等。


1.赵字结构

赵书从《胆巴碑》结体特点看,整个体势处横势,结体偏扁,欹侧取势,右肩抬起,左肩起笔低,下笔重,结构严密,点画安排紧凑。特别是字的上部紧密,下部笔画伸展。(图104)行笔带有行书笔法,收笔顿挫不重,收笔较快,有的则连带下笔。

(1)偏旁和主体的部分穿插、呼应紧密,整体感强。有的甚至采取移位避就,如“哲”字,本来是上下结构,为了避免上部分“折”字笔画多,下部分“口”字笔画少,改变为左右结构,把挑手延伸为偏旁,“口”字往右移位。有的将左偏旁往上移,如“哇”字,“口”字上移,以使两部分紧密。有的将偏旁部分笔画强调,部分笔画缩小,如“律”字,偏旁“彳”字强调了上两撇,把竖画变成竖点。有的将偏旁部分有意拉开距离,如“法”字三点水旁。(图105)


赵字偏旁主体结构采用行书笔法,两部分关系或疏或密,如“绝”字,为了行笔和点画的气势,把两部分拉开;“操”字则两部分拉得十分紧密。这种在楷书中搀杂行书的结体只有赵书,故他的楷书显得自然、率意、秀美。(图106)


左右并列双体结构的字,点画相互穿插、避就得十分紧密,显示出严谨结体,如“数(數)”、“颊(頬)”、“孰”、“经(經)”等字,其中“经(經)”字本是主偏结构,但把主体部分简化笔画后即成并列结构。(图107)


但此碑有些并列结构的字的点画安排也并不很完美,如“记(記)”、“标(標)”等字,点画安排都欠严密。左右两边的关系,如“言”往左避去,右“己”字第二横画和抛钩安排都欠妥当;“标(標)”字的“木”字点画欠结实。临写时应有所选择。(图108)


赵字的三体结构也很紧密,如“谶(讖)”、 “懈”、“辩(辯)”、“徽”等字,三体依靠紧密,点画的穿插、避就有度。(图109)


(2)赵字“戈”法微显两个弧度,呈三角形。起笔呈三角虚线的上端,如“钱(錢)”、 “戒”等字。(图110)


(3)赵字的上下结构,一般讲上部分收紧,下部分笔画伸展,如“焚”、“息”、“东(東)”、 “寺”等字。(图111)


但是上下结构有时也表现下紧上松的状况,如“娑”、“宝(寳)”、“汝”、“珍()”等字。(图112)


总之,赵体结构点画安排紧密,或上部分、或下部分、或中心部分收紧,而主要笔画则伸展,态势欹侧而处横势,许多点画即随这种结构变化。因为他的楷书有行书成分,故结构点画也带有随意性,除主要笔画以外,许多横、竖、撇、捺笔画的结体都有连带的笔势。

2.赵字笔法

(1)点的写法。赵字的点用笔在法度中具有随意性。

中心点。笔锋逆入向左落纸,往右后蹲往左挑,有时出锋,或不出锋。如“主”、“元”、 “住”、“魔”等字。(图113)


曾头点。赵字曾头点的写法,基本上采取左挑右撇的写法,相互呼应避就。如“慈”、“僧”、 “道”等字,左点逆锋入笔后往右下蹲转笔往右挑,右点逆锋往左入笔往右外下蹲转笔往左撇。但是,有时也采取左撇右捺的写法,如“说(説)”字。(图114)



三点水写法。赵字三点水旁,第一点距第二点远,第二点作下撇连第三点,第三点往上撇。如 “法”、“灭(滅)”、“婆”、“河”等字。(图115)


下四点的写法。赵字的下四点写法,左右外两点成反势,中间两点顺左势,有的中间两点连丝或连到第三点。如“无(無)”、“照”、“兼”、“为(為)”等字。(图116)

(2)横画写法。赵字横画左低右高,下笔重,或顺笔入笔,或入笔后往下蹲犹如蛇头;收笔时或顺势收笔,或下按收笔,方圆结合,浑厚遒劲。如“七”、“奇”、“来”、“大”等字。(图 117)


(3)竖画写法。赵字竖画比较浑厚,逆锋向上左落笔,往右蹲后下行,或成悬针,或成垂露。如“计(計)”、“年”、“帝”、“奉”等字。(图118)


带转折和钩的竖画写法。横画收笔蹲后即转笔转入竖画,往内压,中间阶段略往左,到收笔前往右蹲出钩露锋,如“周”、“阁(閣)”等字。(图119)


(4)左上撇和左下撇的写法。赵书左上撇是逆锋平起笔往右挑,收笔时即转入左下撇的起笔,往右下蹲后往左撇出到收笔时暗回锋。如“永”、“为(為)”、“裕”、“众(衆)”等字。(图120)


(5)右上撇和右下捺的写法。赵书的右上撇起笔重势长,下捺笔由抢笔入后铺毫往右下行暗收锋。如“家”、“长(長)”、“取”、“像”等字。其中“取”、“像”字右捺成为不出锋回收的捺笔。(图121)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